第31节(3/3)

么?”我觉得我自己一定听错了,“你不是故意要来这间房间的吗?之前的视频,你来过这里……”

“‘等待’。”闷油瓶淡淡道,“它给的是最好的选择。”

第四十章 想方设法

“等待”这两个字闷油瓶说得很重,说完便看着我,似乎是另有所指,我一下反应过来,刚刚自己的手机上不就显示过这么一个词吗?

那之前的词是什么来着?

我略一回忆,是“倒计时”和“14人”,14人——我的心里一下豁然开朗,阿宁的队伍只有十四个人,一开始我看到那么多瞄准的红外线,是她让手下在虚张声势。

难道竟然是这样?

来之前我查的资料里,有几篇主笔带闷油瓶名字的获奖论文,他们几个人参与分析了一个理论上的大型计算系统,做的是决策支持,看样子是根据具体的情形帮用户出主意、定出最优方案。

这个东西的威力可大可小,只是一个过度概念,终极目标是一种叫作智能信息系统的东西,数据资源少的时候顶多算算明天我适不适合开车,资源足够的时候,连国家经济走势和军备战略都可以算。

传说冷战时期,美国级别最高的几家管理咨询公司,还会通过掌握的情报,计算出最优的打压策略和同盟国投资方案,每年国会批给的资金支援都是按亿起跳的,简直不可想象。

只是这种由人提供定量数据再计算得出的策略有很大局限性,不可能是绝对正确,如同未来因为不可测因素而有不确定性一样——前一秒的计算结果是明天晴天不用拿伞,下一秒,作为外来因素的气象局突然决定人工降雨,那“明天不用带伞”的最优决策就是错的。

这样阶段性数据,只能给出阶段性的参考决策,不能全信。

我二叔是中国古文化的死忠,小时候跟我讲这些外来概念根本就不新鲜,几千年前老祖宗早研究过了,不管什么战略,都同五行八卦的卦象一样,分初爻和变爻,解读方法切记不可一褱而论。好可以变坏,坏也可以变好,要看变动的关键点如何选择。

这方面的知识我一点也不熟悉,也不知道二叔是不是瞎说,麦肯锡和麦当劳在我心中是差不多的东西。

当时看到闷油瓶的论文我只随便翻了下,好像就被导师署名居然是小花的爷爷这事情给吸引过去了。现在想,他论文里提的系统恐怕确有其物,最起码也有个雏形,不然他们那一整个团队根本做不出实验。

雏形的局限性在于信息收集的被动上,如果科技技术足够,改成动态的数据搜集,配备足够高的计算能力,制造成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封装智能系统,它的可靠性就大大提高,给出的答案也会无限接近最优解。

这个思路我以前也想过,狗鼻子当时也套了一点类似的算法框架进去。

闷油瓶说那巨大的机器列阵是曾经的终极,莫非就是指的这系统的硬件部分?它又为什么会废弃了?

‘它’最后告诉我们的那几个词,莫非是结合我们的情况而提供的策略或者情报?

我仍然不太信服,但闷油瓶分明笃定它给出的是最好的选择,我再质疑,也就没有什么意思。

要真是如此,这机器确实当得起“终极”这样的形容词。

算是想通了一半,我开口就要问自己的猜测对不对,看见闷油瓶的脸色,又果断闭嘴了。

阿宁关门走了之后他就不怎么对劲,我自顾自跑神了这么久,他居然仍一动未动地看着眼前的箱子。


状态提示:第31节(3/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