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2/4)
宴好几年的人,忠心又顺手。
太尉这样一挖坑,反倒白送了卫初宴一堆的要职,让自己一头栽进了坑里。
此后,卫初宴与太尉又有过几次交锋,太尉立足军中,可是卫初宴有唐家、顾家等几家勋贵帮衬,又有赵寂拉偏架,更随着慎刑司的做大而握了许多人的人情,两人从势均力敌一直斗到了卫初宴稳占上风。
如今无战事,武官不值钱,卫初宴是斗得过太尉的。
春来夏至,秋立冬走。
又是两年匆匆过去,时间已来到晏丰四年,这两年里,大齐有几件大事。
一是太尉有族人圈地万亩,被苦主相携入国都长安告了御状,彼时慎刑司已压过了只管皇爵的大理寺,这公案便落在了卫初宴头上,也成了她战胜太尉的最后一个筹码。
太尉终是隐退了。赵寂念他一生为国征战,将他族人贪地的事情抹去,给了他一个荣归故里的名号,又赏了千金与数十车珍奇,派兵将太尉及家人送回了老家,做的十分妥帖。
第二件大事,是通州贪腐案查清,上上下下的,竟牵连了数百位官员。这令帝王震怒,单单是国都长安的刑场,那段时间也是遍地鲜血,刽子手的刀都钝了好几把。
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都逃了过去了,赵寂只选取了主犯株族,从犯则发配的发配,贬官的贬官,至于那些隐瞒不报的、沾亲带故的、或是只是贪了一点的,她也只能闭只眼放过了。
否则有一些地方就要无官吏可用了。
最后一件大事,便是由第二件事情扯出来的。
原先,大齐朝是察举制。一般勋贵家的子弟,每年都有名额可以做官,而即便不是勋贵家,也可以通过举孝廉、举文才武才来入仕。这原本没什么,前朝便是一直用的这个制度。但是齐朝行到这里,察举制使得朝中官员多少都沾亲带故的,通州贪腐案令赵寂深觉要革新,但她还未想到万全之法,因此便将前世她在位的后几年的一项新制度搬出来了,即:殿试制。
察举制依然存在,各家也都能举荐子弟入朝,但是这些人是否担得起大齐官职,需得由殿试决定。
而为了杜绝舞弊,殿试的考官是当今帝王。
至此,赵寂每年又多了一项事做,她面上同卫初宴抱怨过好几次,但从她飞扬的神采来看,其实她是喜欢的。
作为一国之君,谁不愿意国家繁荣昌盛、政治清明呢?
殿试亦是收权的一种手段,这两年里,大事就这几件,其他都是温水煮青蛙。三公之中,最为嚣张跋扈的太尉已告老了,守节持正的御史大夫无甚揽权的yù_wàng,只是近一年来,御史台的那些言官次次早朝都要念后宫的事情,烦得赵寂头疼死了。至于丞相大人,他是三公中最重要的一个,难得的是没有太多的私心,他出身寒门,这些年拉拨了一大批的寒门学子,对他,赵寂也是礼让为主。朱弃石亦是个聪明的,从不以陛下的礼遇而自矜,偶尔有那么一两件有失公允的事情,也都在帝王的底线之内,因此,他亦还活跃着。
赵寂不急,她不是那等残暴的帝王,不做兔死狗烹的事情。只要这些人守住自己的位置,不与社稷过不去,她便不与他们过不去。
她是希望朱弃石大人能够像辅佐父皇一般辅佐她的,似乎左相大人也摸透了她的心思,也心安了,这两年的确是做的和以前一般好,赵寂因此又拉拨了一些寒门人。
左右朝中勋贵势力多,她再拉起一些来,做人情的同时,也合了制衡之道。况且,有了前世的经验,她知道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也知道该把那些人分别放到什么地方,如此一来,往日里清闲了很多。
于是又收到了好些的请安折子,这些她看的厌烦,可是那些官员没有事做,不请安还能写些什么?
这一年赵寂十九岁,从被三公辅佐的新帝到如今有实权的帝王,她之用了四年。这是一等的神速,最难得的是,除了在通州贪腐案上她表现了一个帝王该有的冷血果敢之外,其他时刻的交接,都是以很温和的手段进行的,即便是太尉告老,她也给足了老臣的面子、也未再追究他的家人,算得上是天下第一等的仁义皇帝了。
她获得了很多的称颂,有时她和卫初宴易装出宫,还能听到街头巷尾的人在为她揽名声,这些人里,有些是卫初宴故意派出去的,有些则是已被“洗脑”成功的。
她还当做什么都不知道一般,孩子气地同卫初宴炫耀。
太平的日子过了两年,有一件同样的烦心事,袭击了赵寂和卫初宴。
还是娶亲的事情。
赵寂已于一年前出了孝期,满朝换了亮眼的颜色的那天,许许多多的官员都喜气洋洋地站出来,奏请陛下大选秀女、广开后宫。赵寂是被他们那完全不掩饰的热情“吓”得瞠目结舌,这些人自以为自己揣摩清楚了陛下的意思——哪个帝王不爱后宫的呢?他们可谓是胸有成竹地、争先恐后地奏请了这件事,却不料,陛下全程都黑着一张脸,什么也没有答应。
再过了几月,满朝官员终于发现,陛下哪是想要开后宫,她压根就不想纳妃!对于选秀一事是一拖再拖,终于,帝王的低气压下,急着邀功的大臣没有了,但是同时的,硬脖子的言官们站出来了!
他们前赴后继地上奏,从人伦亲情说到大齐国祚,仿佛赵寂不纳妃、不立后便是对
状态提示:第102节(2/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太尉这样一挖坑,反倒白送了卫初宴一堆的要职,让自己一头栽进了坑里。
此后,卫初宴与太尉又有过几次交锋,太尉立足军中,可是卫初宴有唐家、顾家等几家勋贵帮衬,又有赵寂拉偏架,更随着慎刑司的做大而握了许多人的人情,两人从势均力敌一直斗到了卫初宴稳占上风。
如今无战事,武官不值钱,卫初宴是斗得过太尉的。
春来夏至,秋立冬走。
又是两年匆匆过去,时间已来到晏丰四年,这两年里,大齐有几件大事。
一是太尉有族人圈地万亩,被苦主相携入国都长安告了御状,彼时慎刑司已压过了只管皇爵的大理寺,这公案便落在了卫初宴头上,也成了她战胜太尉的最后一个筹码。
太尉终是隐退了。赵寂念他一生为国征战,将他族人贪地的事情抹去,给了他一个荣归故里的名号,又赏了千金与数十车珍奇,派兵将太尉及家人送回了老家,做的十分妥帖。
第二件大事,是通州贪腐案查清,上上下下的,竟牵连了数百位官员。这令帝王震怒,单单是国都长安的刑场,那段时间也是遍地鲜血,刽子手的刀都钝了好几把。
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都逃了过去了,赵寂只选取了主犯株族,从犯则发配的发配,贬官的贬官,至于那些隐瞒不报的、沾亲带故的、或是只是贪了一点的,她也只能闭只眼放过了。
否则有一些地方就要无官吏可用了。
最后一件大事,便是由第二件事情扯出来的。
原先,大齐朝是察举制。一般勋贵家的子弟,每年都有名额可以做官,而即便不是勋贵家,也可以通过举孝廉、举文才武才来入仕。这原本没什么,前朝便是一直用的这个制度。但是齐朝行到这里,察举制使得朝中官员多少都沾亲带故的,通州贪腐案令赵寂深觉要革新,但她还未想到万全之法,因此便将前世她在位的后几年的一项新制度搬出来了,即:殿试制。
察举制依然存在,各家也都能举荐子弟入朝,但是这些人是否担得起大齐官职,需得由殿试决定。
而为了杜绝舞弊,殿试的考官是当今帝王。
至此,赵寂每年又多了一项事做,她面上同卫初宴抱怨过好几次,但从她飞扬的神采来看,其实她是喜欢的。
作为一国之君,谁不愿意国家繁荣昌盛、政治清明呢?
殿试亦是收权的一种手段,这两年里,大事就这几件,其他都是温水煮青蛙。三公之中,最为嚣张跋扈的太尉已告老了,守节持正的御史大夫无甚揽权的yù_wàng,只是近一年来,御史台的那些言官次次早朝都要念后宫的事情,烦得赵寂头疼死了。至于丞相大人,他是三公中最重要的一个,难得的是没有太多的私心,他出身寒门,这些年拉拨了一大批的寒门学子,对他,赵寂也是礼让为主。朱弃石亦是个聪明的,从不以陛下的礼遇而自矜,偶尔有那么一两件有失公允的事情,也都在帝王的底线之内,因此,他亦还活跃着。
赵寂不急,她不是那等残暴的帝王,不做兔死狗烹的事情。只要这些人守住自己的位置,不与社稷过不去,她便不与他们过不去。
她是希望朱弃石大人能够像辅佐父皇一般辅佐她的,似乎左相大人也摸透了她的心思,也心安了,这两年的确是做的和以前一般好,赵寂因此又拉拨了一些寒门人。
左右朝中勋贵势力多,她再拉起一些来,做人情的同时,也合了制衡之道。况且,有了前世的经验,她知道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也知道该把那些人分别放到什么地方,如此一来,往日里清闲了很多。
于是又收到了好些的请安折子,这些她看的厌烦,可是那些官员没有事做,不请安还能写些什么?
这一年赵寂十九岁,从被三公辅佐的新帝到如今有实权的帝王,她之用了四年。这是一等的神速,最难得的是,除了在通州贪腐案上她表现了一个帝王该有的冷血果敢之外,其他时刻的交接,都是以很温和的手段进行的,即便是太尉告老,她也给足了老臣的面子、也未再追究他的家人,算得上是天下第一等的仁义皇帝了。
她获得了很多的称颂,有时她和卫初宴易装出宫,还能听到街头巷尾的人在为她揽名声,这些人里,有些是卫初宴故意派出去的,有些则是已被“洗脑”成功的。
她还当做什么都不知道一般,孩子气地同卫初宴炫耀。
太平的日子过了两年,有一件同样的烦心事,袭击了赵寂和卫初宴。
还是娶亲的事情。
赵寂已于一年前出了孝期,满朝换了亮眼的颜色的那天,许许多多的官员都喜气洋洋地站出来,奏请陛下大选秀女、广开后宫。赵寂是被他们那完全不掩饰的热情“吓”得瞠目结舌,这些人自以为自己揣摩清楚了陛下的意思——哪个帝王不爱后宫的呢?他们可谓是胸有成竹地、争先恐后地奏请了这件事,却不料,陛下全程都黑着一张脸,什么也没有答应。
再过了几月,满朝官员终于发现,陛下哪是想要开后宫,她压根就不想纳妃!对于选秀一事是一拖再拖,终于,帝王的低气压下,急着邀功的大臣没有了,但是同时的,硬脖子的言官们站出来了!
他们前赴后继地上奏,从人伦亲情说到大齐国祚,仿佛赵寂不纳妃、不立后便是对
状态提示:第102节(2/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