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1/3)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九日,驻兵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有两名士兵驱车冲进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被中国守军当场击毙。八月十三日,日军以此为由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正式拉开序幕。

中国军队集结上海,进行顽强抵抗,但日军的猛烈进攻使中方伤亡惨重。自日军的大部队从长江口登陆以来,守军的正面和侧翼都相继遭受重创,陷于了进退两难的苦战。

到十一月十二日,最后的守军也从上海市区撤退,上海宣布陷落,淞沪会战以中方的失败告终。

蓝河率领仅剩的几百人向南京撤退,一路无话。

原本,军人就是要上战场拼杀的,为大部队作撤退掩护,即使搭上所有的人姓名也在所不惜。流血牺牲对于他们来说早就是家常便饭,当初每一个进入中央军校的人,就都已经默认了自己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可是,战场上不会被原谅的,就是决策的失误,导致的不必要的损失和牺牲。

十月二十日,日军秘密集结第十军,意图对上海的国军进行合围。等到十一月五日第十军第八师已经登陆,南京政府却还在幻想九国公约的签约国可以发表联合声明压制日本,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

西方国家绥靖风气浓重的很,巴不得高高挂起什么事都不管,当然没可能理会南京方面的请求。几天后,日军的包围圈形成在即,前线的军队便军心大乱。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犹豫迟疑的拖延,导致最后的撤退变成了溃逃,仓促之间几十万国军拥挤在通往南京的几条公路上,日军正好趁此机会狂轰滥炸,原本实力相当的战斗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屠杀。

蓝河所率的直属二团,坚守苏州桥北岸,直到最后的撤退命令发下来才撤出战斗岗位。排兵布阵想要来一场痛痛快快的阻击战甚至是反击战,没想到因为高层决策的失误,全局大乱,这支教导总队的j-i,ng锐,最后只剩下了不足一千人,几近弹尽粮绝。

纵使蓝河有通天的本事,也仅仅能做到独善其身,做不到力挽狂澜。如果拼尽了二团的力量可以扭转败局,哪怕拼到一个人都不剩,蓝河也会毫不犹豫。可是他连战死沙场的机会都没有,只有屈辱窝火的撤退。

上海就这么丢了,这片少有的繁华之地,在自己逃跑的背后遭受日寇铁蹄的□□,被军队放弃,成为任人欺凌的弱者。

那些平民百姓怎么办?那些手无寸铁的妇孺老友怎么办?撤退的士兵想到了却又恨这时的无可奈何,而那些军政高官,却还有相当一部分打算着妥协求和。

家园将亡,山河破碎,国将不国。

这是超出身体伤痛千万倍的,对于一个军人的羞辱和伤害。

然而更加让人不堪回首的噩梦还在后面。

日军攻打上海的同时,由于周边防务不到位,距离上海仅仅三百多公里的南京也成为了日军的进攻目标。守军各自为战分散撤退,可是已经来不及再一次j-i,ng心部署南京的守卫了。情势万分危急,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南京几乎已经成为了囊中之物。

八万国军据城坚守,却难以掩盖淞沪战场惨败之后的颓势。上面随即迁都重庆,并于十二月十一日向南京守军下达了撤退命令。

又是撤退。

但是窝火都来不及,因为镇守重要关口的高级将领,有的已经不告而逃,在跑路了。

没有胜利的希望可言,但军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只是为了胜利,如果没有胜算就保存实力不去拼吗?

那他们有什么资格接受平民的供给,又有什么资格站在这个国家之前,说着保家卫国的豪言壮语?

指挥失误,部署失误,战力差距,尚且还可以算是不可抗因素,但那些临阵脱逃的将领和接着战争大发横财的政府投机者,才是压垮军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蓝河愤怒到只想派人追上去,把那些临阵脱逃的人一个一个拎回来亲手开枪送他们上路。奈何他所守卫的雨花台,现下正是最为吃紧的区域。除去从上海带回来的九百余人,教导总队的直属一团也和二团进行了合并。原先一团的团长在淞沪牺牲,蓝河成为了这支合并部队的指挥官,率领两千人在右翼策应防守。

很快,这边就撑不住了。日军的狂轰滥炸加上地面部队的重武器攻势,把阵地轰成了一片焦土。军官敢死队都已经派上去了两拨,舍生取义炸掉了日军的五门重炮和七个重机枪点,可是下一批接着就上来了,攻势基本没有被打断。

这样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蓝河在计划一场反击。他发现,日军最前沿的攻击部队和后方营地的第二批后续部队是存在一定距离的,连天的炮火会影响人的视线,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掩护,如果在前言部队进攻的时候佯装后撤,把这两批部队的距离拉大,就可以让左翼防守的友军趁乱切入,在这个距离之间布置炸药,等到守军反扑,前言部队回撤,炸药炸响日军阵脚避乱,趁此机会反击,或许会有效果。

无计可施的时候有办法就要尝试,何况蓝河这个计划尚且可行。通知左翼的友军之后,蓝河便亲率部队迎战,开始故意加大攻势,在佯装不敌,一直后退到防线边缘。

再退,就无路可退只能失守了。蓝河下令再次组织进攻,想把日军逼退到事先计划好的炸药线上。

对于兵力和战力悬

状态提示:第20节(1/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