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3/4)

日无事,来找苏卿下棋,不耽误你们谈正事吧?”

某大人连说了七八个“不耽误”,臀下像坐着刺一般痛苦地挨了一盏茶时分,就逃命似的告辞了。

苏舍人亲自送出门外,礼数周全得叫人挑不出半点错,但自此之后,怀着类似某大人这般心思来苏宅,就几乎绝迹了。

苏哲风头一时无俩,所幸为人谦和,并不因此而有半分骄矜之色。对待同僚,不管是上级还是下属,都一样的彬彬有礼令人如沐春风。平日在官衙中还总主动找事做,纵是常常在御前听命,竟也不嫌整理誊抄之类的事琐碎枯燥,一手隽逸的工楷很快又折服了中书省的一大批人。

**********************************************

新朝伊始,四海皆定。由萧景琰简拔上来、对新朝和新君都怀着莫大期待的一班纯臣都卯足了劲头做事,想展露才华,想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更想用自己的双手还大梁一个海清河晏。

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少习惯了出工不出力混日子的老臣子都被带动得不好意思太过懒散,整个朝堂的办事效率比前朝不知高出了多少倍。

减免衮州、合州、旭州、汉州、潭州、河套及临海诸州等地赋税,拨款拨粮赈济因兵祸而流离失所的边境难民的政令一条条颁下,由驿卒快马从京城送至大梁的四面八方。

苏哲继武略之后展现出过人的文韬,让同僚们切切实实的见识了一把什么叫做“麒麟之才”。赋税赈灾之事主要由户部负责,所以朝会或御书房议事每每到了最后只剩他与沈追你一言我一语说个没完,甚至散朝之后沈大人也不肯放过,拖着人去户部或他府上继续商议。

及至政令定下,沈大人又犯了难——政令是十分详实周到了,可银子呢?赈灾是需要银子的啊,先前那场涉及三个邻国、境内还有叛乱的大战打完,本就不怎么充盈国库基本已经空了。

沈大人再有本事,也不能凭空变出数万银两来,只得将这难倒英雄汉的阿堵物俗事拿到朝堂上说。

兵祸不同于水患蝗灾,牵涉州府之多、面积之广,又都距离京城十分遥远,先前用过的法子不能再生搬硬套。虽然在敌国刚刚退兵时萧景琰就命附近州府急调种粮保证避难归来的百姓的春耕,但被捣毁的房舍、被踏坏的农田、被杀被抢的牲畜,还有需要重建的城镇街道等等,却都是附近州府无力补偿的。非得拿钱去填不可。

但满殿君臣似乎都没什么发横财的良方妙计。除了自掏腰包,想不出还有什么渠道可以筹措银两。

可惜皇帝本人做郡王时就两袖清风,一直到登基也没攒下几个钱来。登基后的吃穿用度又已经节约到了让内廷司的黄主司一看到沈追就要哭的地步,沈追实在不忍再向他伸手了。

而朝臣们除了言侯纪王那样家底殷实的宗室勋贵,其余靠领朝廷俸禄过活的,又有谁能一举拿出一大笔银两来解此燃眉之急——更别提拿得出的也不敢贸然拿出,否则岂不是不打自招,等于承认了自己为官不够清廉?

一场朝会七拼八凑,萧景琰把他所剩不多的稀薄家底倾囊而出,臣子们多多少少也都捐了些,沈追却还是愁眉不展——不够啊,怎么算都还差着起码一半呐。

散朝后沈大人在府中抱着账本挠头,认真考虑去邻国劫道的可行性,门子忽报苏哲投贴求见。

沈追不知他此时来访所为何事,连忙亲自迎出,拱手笑问:“什么风竟把苏先生给吹来了?”——苏哲官阶虽比他低,但沈追对他一向钦佩敬重,私下与蔡荃蒙挚等人一样,仍是以“先生”呼之。梅长苏谦辞过几次,可连萧景琰在御书房议事都“偶尔叫错”,几人就更不肯改了。

梅长苏含笑回礼,走上两步,悄声道:“苏某给沈大人送银子来了。”

——六万两雪花银,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沈追瞠目结舌,全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老半天才讷讷道:“苏先生,你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吧?六万两银子啊……”当年誉王姿态做尽,嚷得恨不得连南楚西厉都知道他拿银子赈灾了,也只是三万两而已。

梅长苏莞尔:“我岂敢和沈大人开这种玩笑?”顿了顿又道:“灾荒时节江左盟一向也会开粥棚接济贫民,今年不过将银两交予朝廷统筹罢了。”

沈追这才想起眼前之人不但是朝中的中书舍人,还是江湖上一个大帮派的宗主。江湖之远和庙堂之高在这单薄瘦削的青年身上竟奇异地融为一体,沈追心底不禁恍惚感叹,口中苦笑道:“施粥舍米,十年八年也要不了这许多银子啊。”

梅长苏轻笑:“沈大人还嫌多不成?”

沈追诚实地摇头:“银两自然是不嫌多的。只是……”

他略一迟疑没有继续,梅长苏却已明白他的顾虑,叹息道:“从前不敢将银两交予朝廷,倒并非江左盟要沽名钓誉,收买民心,实在是……恕苏某直言,沈大人也知从前是怎样的光景,十两银子能有二两三两到灾民手中就算不错了。江左盟的银子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愿送给某些大人中饱私囊,沈大人想必能够体谅。”

“如今圣天子在堂,又有沈大人这样的清流亲自c,ao持,我等自然也没了后顾之忧。”

“何况新朝伊始,正要让百姓们知道什么叫做‘天恩浩荡’。这种事,当然不能再由江左盟来做。”

沈追看着

状态提示:第38节(3/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