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分节阅读_4(2/3)

佛就在眼前。

饭后,扶桑带着外公到闹市转了转。分别时,外公希望扶桑带他去看看她的母亲,两人约好第二天一早去上坟。

次日一早,盛老先生和助手便来接扶桑,到了扶桑母亲的坟头,盛老先生为早逝的女儿上香,老人的眼里噙满泪水,父女俩分别二十余年,如今却在女儿坟头相见,老人的心里五味杂陈。扶桑看到伤心年迈的外公,她对外公的埋怨随之烟消云散。随后,外公也为扶桑的父亲上了香。

返回的路上,扶桑向外公提出困扰她的疑问: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您宁愿舍弃父女之情,也不允许我父亲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盛老一声叹息:“哎,在那个时候觉得不可原谅的事,也许放到现在就不会那么执念了。当年发生的事,既然已经过去了,再说也没有意义。总之,外公当年做错了决定,后悔也晚了!”

扶桑见外公不想说,也就不再问。外公说得对,过去的事情说也于事无补。扶桑亲眼目睹了外公的丧女之痛,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外公已经承认他错了。

扶桑告诉外公,在她八岁时,父亲去逝,她被罗智夫妇收养,离开了从前的家。盛老对扶桑说,就因为这样,他请去打听扶桑情况的人,不知扶桑去了何处,他因此断了扶桑的消息。如今,让盛老欣慰的是,扶桑在罗智先生这样的御宅屋家庭中长大,成为知书识礼、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

盛老犹豫着,是否要把青铜人像所在,告诉自己惟一的亲人扶桑?

☆、第7章 古刹

接下来的日子里,扶桑陪伴外公去了他想去的街头巷尾。老人对家乡记忆犹新的是他几十年前吃过的美食,比如香气四溢的白糕、油茶、涝糟鸡蛋、抄手、“三大炮”等,吃到这些他在南洋想念了几十年的小吃,外公像孩子一样高兴满足。

成都自古以来有着“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往来碧波中”的水乡风貌,有桥近两百座,既有拱桥,也有平桥,还有不少廊桥。扶桑陪伴外公行走在一座古桥上,行人、轿子、鸡公车、黄包车从桥上匆匆而过。拿着竹竿钓鱼的人,一竿竿将鱼钓了起来,喜得看热闹的扶桑和外公笑得合不拢嘴。桥边的吊角桥里,端着木盆不洗衣服的妇女们,有摆不完的龙门阵。□□的小男娃娃,扑进水里像泥锹一样灵窜。盛老感叹,仿佛昨天还和两个小伙伴在这河里洗澡,一转眼就已经老了。扶桑问起外公,他的两个小伙伴现在在成都么?老人家感慨,说他们俩早就过世了,要相会只能是在地下了,现在他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后到九泉之下,对生死兄弟也好有个交待。扶桑对外公的话,似懂非懂。

外公对扶桑十分疼爱,扶桑对外公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菩萨保佑,让他在垂暮之年能够与外孙女相认,享受天伦之乐。扶桑与随和的外公在一起,轻松又愉快,她沉浸在难能可贵亲情中。

“桑儿,外公明天想去郊外的林隐寺拜佛,你陪我一起去,好吗?”

扶桑点头同意。

林隐寺位于成都郊外一座山上,山上野花遍地、曲径通幽、古树参天,四周层峦叠嶂。她和外公是坐轿子上的山,寺庙和钟声若隐现,到了山上,走进山门,只见花团锦簇,绿草茵茵,置身云雾山中,有如身临仙境一般。走进大殿,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南海大士等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扶桑和外公上了三柱香。主持年龄和外公差不多,他敲着木鱼、念着“阿弥陀佛”。拜过佛,外公捐了大笔香油钱。

外公询问老师傅:

“老师傅,寺里香火是否旺盛?”

老师傅双手合十:

“多谢施主,寺里一切安好!”

“安好便好!老师傅,这是我的外孙女扶桑,今天特意带她来此拜佛,求菩萨保佑她平安吉祥。”

“阿弥托佛!”

老师傅将外公和扶桑请到偏殿用茶,扶桑喝了一口茶,感到喉咙温润,再饮一小口,让茶汤在口中回荡,然后徐徐咽下,此茶甘甜真是妙不可言。外公也说几十年没喝过这么好的茶了。

据老师傅说,茶是弟子在山上采的,沏茶的水是老龙嘴里吐出的山泉水。

禅院品茗,扶桑想起一首唐诗《蜀茗词》: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烟轻处搅来匀。

山僧问我将何比,

欲道琼浆却畏嗔。

扶桑心想,外公真会找地方,此寺院隐入崇山峻林之中,有如仙景,格外宁静怡人。

扶桑:“外公,这里真好,你以前来过?”

盛老点头:“桑儿,寺庙周围的风景不错,你可以出去转一转,我和老师傅叙叙旧。”

扶桑起身离开。

盛雄看了看四周无人,轻声问主持:

“师傅,当年那件宝物,现在可还安好?”

“施主请放心,那件东西,我放在一处安全的地方,保存完好。”

“那就好,真不希望再因为那件东西而起波澜。”

“阿弥陀佛!施主,你有没有查到,当年究竟是何人追杀于你?”

主持似乎已经知道当年追杀盛雄那些人的身份。

盛雄:“事情过了这么多年,那些陈年旧事已随波逐流,怪只怪我们当年本不该去那个地方,也不该得到那件宝物。”

主持:“算起来,当年追杀你的那些人也七老八

状态提示:_分节阅读_4(2/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