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节(3/3)
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长成了如今全国甚至全亚洲称颂的大魏长公主。
八年的时间, 她跟着自己的系统和皇后几人学到了很多, 她懂得的远比资善堂毕业的学生们要多得多。
她从自己的系统那里选择了衣食画乐医五项,其中衣食和医只是提供成品让她来兑换,画和乐才是她自己选择要学习的, 系统列出了从古到穿越者前来的现代所有存世的画法,以及乐器乐谱各式唱腔歌曲等等,等待她用积分解锁学习。
连相关画具和乐器都提供了兑换, 经过八年的学习, 长乐在这两项上有了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她最喜欢的画, 几乎各种画法她都尝试着学习过。
而这些年,她也逐渐将大魏从未出现的新画法传播了出去, 除了有些需要特定画具而目前还无法造出来的,其它新画法在大魏遍地开花, 已经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学派。
乐方面也同样有了很大的变化,乐器上,吉他提琴甚至钢琴等凡是能做出来的乐器全都被做了出来, 虽说比不上现代做工, 但作为乐器已经合格,为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的乐声。
而且长乐与夏婵合作,兑换出了不少乐谱,给梨园的弟子使用,舞台剧的配乐也j-i,ng彩了许多, 引人入胜。
与乐相关的其它方面,也逐渐被长乐兑换解锁,譬如各式唱腔各类戏曲等,叫夏婵惊喜不已,两人合作拿来教导梨园弟子,毕竟在大魏这个时代戏曲还未产生,许多剧种都是在之后的几百年中逐渐诞生的。
除了太后来自民国听过戏曲外,皇后他们几乎没有人完完整整听过一场,顶多只是会一些耳熟能详的片段,但也仅限于知晓歌词,什么唱腔身段通通不懂,就是太后,也只是作为娱乐听过,她忙着帮厨还来不及,哪有功夫学戏,何况那个年代,戏曲是不会随便外传的。
于是长乐解锁出来的这些戏曲便十分重要了。
不过大约是因为舞台剧先诞生的原因,以及戏曲唱腔和语言等问题,百姓们最喜欢的还是舞台剧,更多是将戏曲当成了一种华丽括后来的美声歌剧也是。
毕竟百姓们不识字的多,于他们而言,所谓高雅所谓炫技的东西也不过是叹一声厉害而已,想要让他们喜欢,还是得越简单越易懂越好,这些需要一定欣赏水平的东西,至少也得等到人人都能识字读书的时候再说。
相反小品相声一类就很受百姓欢迎,还有那些通俗易懂的歌曲,几乎梨园歌手唱完的隔天就会口耳相传,传遍整个长安,很快扩散到全国,甚至不需要娱乐报纸传播。
说到这不得不提,如今的时报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时报,原本的大魏时报早已不复存在,当初的各个板块拆分开来,时政有时政报,文学有文学报,商有商报,八卦娱乐有娱乐小报等等,各式各样发展的如火如荼,记者们也随之慢慢分出了类型,各人负责各人擅长的领域进行采访。
而百姓们也可以按照兴趣去购买喜欢的报纸,在百姓中销量最高最受欢迎的不是商报也不是娱乐小报,而是图画报,或者说漫画报,毕竟对他们来说,写满字的报纸犹如天书,远不如这些画报,尤其那些没有文字全篇都是图画的,他们最喜欢。
由此还产生了图画单行本小人书,字越少的卖得越好。
元清帝同意推广小人书,也是希望能够潜移默化提高百姓的识字率,就算只是嘿嘿哈哈一些拟声词,总比大字不识的强,也能因此提高孩童对识字读书的兴趣,为日后发展学院打下基础。
而随着报纸的改革,送报行业也随之发展了起来,清晨和傍晚,都会看到骑着自行车挎着大包的报童行过,这些报童都是慈幼局的孤儿。
虽说慈幼局的孤儿受皇家免费供养,尤其长安城的孤儿,比普通百姓还多一项福利,可以免费进入长安学院就读,但这不代表元清帝就会愿意白养着他们,他不希望这些孩子生出侥幸惫懒心理,寻常百姓家的孩童从落地走路起就要帮助家里,尤其乡村,各种农活不断,总不至于这些孤儿反倒安逸享受起来。
如此一来偏离了他创办慈幼局的本意。
所以元清帝特意下令慈幼局中的孩童按照年纪划分,需得完成分配的活计,而干活的所得将会成为他们的零花钱,可以用来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可以不干活,但慈幼局除了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不会给他们多余的银钱。
一句话,想要钱自己赚。
状态提示:第127节(3/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八年的时间, 她跟着自己的系统和皇后几人学到了很多, 她懂得的远比资善堂毕业的学生们要多得多。
她从自己的系统那里选择了衣食画乐医五项,其中衣食和医只是提供成品让她来兑换,画和乐才是她自己选择要学习的, 系统列出了从古到穿越者前来的现代所有存世的画法,以及乐器乐谱各式唱腔歌曲等等,等待她用积分解锁学习。
连相关画具和乐器都提供了兑换, 经过八年的学习, 长乐在这两项上有了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她最喜欢的画, 几乎各种画法她都尝试着学习过。
而这些年,她也逐渐将大魏从未出现的新画法传播了出去, 除了有些需要特定画具而目前还无法造出来的,其它新画法在大魏遍地开花, 已经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学派。
乐方面也同样有了很大的变化,乐器上,吉他提琴甚至钢琴等凡是能做出来的乐器全都被做了出来, 虽说比不上现代做工, 但作为乐器已经合格,为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的乐声。
而且长乐与夏婵合作,兑换出了不少乐谱,给梨园的弟子使用,舞台剧的配乐也j-i,ng彩了许多, 引人入胜。
与乐相关的其它方面,也逐渐被长乐兑换解锁,譬如各式唱腔各类戏曲等,叫夏婵惊喜不已,两人合作拿来教导梨园弟子,毕竟在大魏这个时代戏曲还未产生,许多剧种都是在之后的几百年中逐渐诞生的。
除了太后来自民国听过戏曲外,皇后他们几乎没有人完完整整听过一场,顶多只是会一些耳熟能详的片段,但也仅限于知晓歌词,什么唱腔身段通通不懂,就是太后,也只是作为娱乐听过,她忙着帮厨还来不及,哪有功夫学戏,何况那个年代,戏曲是不会随便外传的。
于是长乐解锁出来的这些戏曲便十分重要了。
不过大约是因为舞台剧先诞生的原因,以及戏曲唱腔和语言等问题,百姓们最喜欢的还是舞台剧,更多是将戏曲当成了一种华丽括后来的美声歌剧也是。
毕竟百姓们不识字的多,于他们而言,所谓高雅所谓炫技的东西也不过是叹一声厉害而已,想要让他们喜欢,还是得越简单越易懂越好,这些需要一定欣赏水平的东西,至少也得等到人人都能识字读书的时候再说。
相反小品相声一类就很受百姓欢迎,还有那些通俗易懂的歌曲,几乎梨园歌手唱完的隔天就会口耳相传,传遍整个长安,很快扩散到全国,甚至不需要娱乐报纸传播。
说到这不得不提,如今的时报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时报,原本的大魏时报早已不复存在,当初的各个板块拆分开来,时政有时政报,文学有文学报,商有商报,八卦娱乐有娱乐小报等等,各式各样发展的如火如荼,记者们也随之慢慢分出了类型,各人负责各人擅长的领域进行采访。
而百姓们也可以按照兴趣去购买喜欢的报纸,在百姓中销量最高最受欢迎的不是商报也不是娱乐小报,而是图画报,或者说漫画报,毕竟对他们来说,写满字的报纸犹如天书,远不如这些画报,尤其那些没有文字全篇都是图画的,他们最喜欢。
由此还产生了图画单行本小人书,字越少的卖得越好。
元清帝同意推广小人书,也是希望能够潜移默化提高百姓的识字率,就算只是嘿嘿哈哈一些拟声词,总比大字不识的强,也能因此提高孩童对识字读书的兴趣,为日后发展学院打下基础。
而随着报纸的改革,送报行业也随之发展了起来,清晨和傍晚,都会看到骑着自行车挎着大包的报童行过,这些报童都是慈幼局的孤儿。
虽说慈幼局的孤儿受皇家免费供养,尤其长安城的孤儿,比普通百姓还多一项福利,可以免费进入长安学院就读,但这不代表元清帝就会愿意白养着他们,他不希望这些孩子生出侥幸惫懒心理,寻常百姓家的孩童从落地走路起就要帮助家里,尤其乡村,各种农活不断,总不至于这些孤儿反倒安逸享受起来。
如此一来偏离了他创办慈幼局的本意。
所以元清帝特意下令慈幼局中的孩童按照年纪划分,需得完成分配的活计,而干活的所得将会成为他们的零花钱,可以用来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可以不干活,但慈幼局除了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不会给他们多余的银钱。
一句话,想要钱自己赚。
状态提示:第127节(3/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