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2/3)
有耐心,她想把山带成第一个徒弟。
昨天乌带着麂子回来的时候唐筝注意到了山眼里的羡慕和一点失落,怎么说山也算得上是她在部落里关系最好的人,对待小弟总是要好一点的。
等处理完了所有的黏土,唐筝取等份搓成一个个高和底面直径差不多的圆柱形泥料便于堆放,然后把剩下的一大块黏土在撒上草木灰防粘的石板上敲平,切掉多余的部分差不多是一个直径一米不到圆饼。
修整了一下毛边,唐筝在泥饼的中间用手指钻上一个洞,依次向外把泥饼抠成一个蜂窝煤一样的东西。她准备做个简易的窑来烧陶,温度会稳定很多,成品率也能提高,这个部件很重要,但叫什么唐筝还真是有点想不起来了。
处理完之后唐筝带着山在山洞旁边找了个地方挖坑,坑不用很深,够塞柴火就行,不用很大,刚好能卡住刚刚做的泥盘就行。
挖着挖着唐筝就想起来了,架住柴火的横条还没做,因为需要空气从柴火的下方进去让柴充分燃烧,使得温度更高更稳定,所以必须让柴离开地面架起来才行。
作者有话要说: 这里有个问题我改一下,葱姜蒜也不能说是舶来品,原生地都不在中国所以是后来传入的,但方式不舶来。
第6章 窑与徒弟
让山挖着,唐筝跑回石板那儿拿了一个泥料开始搓,给手上沾点水可以防止搓的时候断开,没一会儿就搓了一根大约六十公分长的泥条,在石板上压成侧面正方形的横条,大概是三厘米的宽度。
做完五根横条,唐筝不敢动它们,怕会变形,去看泥盘子的情况。
因为挖了会儿坑的关系,泥盘子已经有点干了,搬起来也没事儿,唐筝就给它翻了个面儿,手指上沾了点水重新修了一下底面的窟窿,然后搬到篝火旁边去烘着。
因为工具比较简陋的关系山用木棍挖着很费劲儿也很费时,唐筝想了想把他叫了过来,从柴堆里挑了一根完整的圆木棍,大概是她的手臂那么粗,又从山的石料堆里挑了了一个长梯形的石头让他磨着,把宽的那头磨扁平了。
从晾架旁边拿出自己之前磨的那个凿子,唐筝找了根趁手的木棍配合着开始在之前那根木棍的头上凿洞。
开始的时候凿起来是很容易的,把凿子往里敲一点,然后斜着一挫就能抠下来一大片木屑,越往里就越不方便。
翻了个面儿,找准了位置大小又凿去一部分,唐筝从火堆里面找了点没完全烧掉的碎炭用树枝夹进刚凿的洞里,然后用嘴对着吹,燃烧的木炭在风的动力下发红发烫,这样直接烧穿比较省力也比较快。
木棍比较粗,烧穿的时候唐筝觉得自己腮帮子吹的有点儿发酸,用舌头顶了顶两边的口腔内壁缓解一下,又拿起凿子对木棍上的洞做最后修整。
等唐筝弄完,左右看了看还算满意,山的石料也磨得差不多了。
去找了些比较细又比较结实的草藤,唐筝拿过山手里的石料把细的那头契进木棍上的洞里,然后又找了两块石头把木棍垫高,用一根木棍抵在石刃上再把石料往里头敲实了,要是直接敲容易把刃敲坏。
最后用草藤把石料和木棍捆结实,一把原始的锄头就完成了。唐筝上下挥了挥,还算满意,有点小小的高兴。
有了石锄,山挖起坑来越发得心应手,在唐筝的指导下没一会儿就挖了一个二十多公分深的圆坑,又从一头开始下去,横跨整个坑往外挖了一条五十多公分宽的沟,完成的时候山也累得满头大汗。
让山用脚把坑里的泥踩实了,唐筝把横条拿过来,因为做石锄的时间比较久,基本上已经干了。在坑里的沟上每隔一段距离嵌一根横条进去,再把泥盘子拿来契在坑上,窑的大头就算是完成了。
挖出来的泥正好用来砌窑身,唐筝把泥堆在一块儿,中间挖一个小坑凹下去,用陶碗在溪边接了水往里倒,再把旁边的土推进去让山用脚踩。
之前溪边挖的干泥没用多少,加进去差不多够把窑砌起来,唐筝看差不多了就让山停下,抓了一大块在手里捏了几下往泥盘子旁边堆,然后用手把泥糊的方一点。因为有一块儿是沟的关系,唐筝又去找了点细树枝垫上再砌泥巴,一圈砌下来大约是十公分厚度的一个圆形,接着便让山帮忙一起往上砌。
等到狩猎和采集的人回来的时候,唐筝和山才堪堪把窑砌成,真真是耗去了一整天的功夫。
今天采集的人和之前没什么两样依旧还是收获满满,大概再有半个月雪季的蔬菜就不用愁了。
狩猎的人今天没什么收获,大概是被吓怕了,那群麂子没去溪边喝水,因为蹲麂子的关系其他动物也没猎到。
桃给唐筝带来了两样东西,竹子的一根短枝和一颗芥菜。
竹子自然是没话说,到哪儿都是万金油的宝贝,其实唐筝记忆里也见过竹子但她自己没留意,现在见了真是惊喜万分。
芥菜有点像青菜,一般都长得很大,还能用来腌制,两样东西都让唐筝喜出望外,吃饭的时候按照之前答应的给桃煮了一碗蘑菇汤。
吃完了饭,唐筝向老祖母提出了一件她想了很久的事情,那就是收徒,收山为徒弟。
虽然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但唐筝对于传统的师徒传承关系很看重,也很喜欢。几天观察下来唐筝觉得,山有耐心,品x_i,ng好,悟x_i,ng也不错,
状态提示:第4节(2/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昨天乌带着麂子回来的时候唐筝注意到了山眼里的羡慕和一点失落,怎么说山也算得上是她在部落里关系最好的人,对待小弟总是要好一点的。
等处理完了所有的黏土,唐筝取等份搓成一个个高和底面直径差不多的圆柱形泥料便于堆放,然后把剩下的一大块黏土在撒上草木灰防粘的石板上敲平,切掉多余的部分差不多是一个直径一米不到圆饼。
修整了一下毛边,唐筝在泥饼的中间用手指钻上一个洞,依次向外把泥饼抠成一个蜂窝煤一样的东西。她准备做个简易的窑来烧陶,温度会稳定很多,成品率也能提高,这个部件很重要,但叫什么唐筝还真是有点想不起来了。
处理完之后唐筝带着山在山洞旁边找了个地方挖坑,坑不用很深,够塞柴火就行,不用很大,刚好能卡住刚刚做的泥盘就行。
挖着挖着唐筝就想起来了,架住柴火的横条还没做,因为需要空气从柴火的下方进去让柴充分燃烧,使得温度更高更稳定,所以必须让柴离开地面架起来才行。
作者有话要说: 这里有个问题我改一下,葱姜蒜也不能说是舶来品,原生地都不在中国所以是后来传入的,但方式不舶来。
第6章 窑与徒弟
让山挖着,唐筝跑回石板那儿拿了一个泥料开始搓,给手上沾点水可以防止搓的时候断开,没一会儿就搓了一根大约六十公分长的泥条,在石板上压成侧面正方形的横条,大概是三厘米的宽度。
做完五根横条,唐筝不敢动它们,怕会变形,去看泥盘子的情况。
因为挖了会儿坑的关系,泥盘子已经有点干了,搬起来也没事儿,唐筝就给它翻了个面儿,手指上沾了点水重新修了一下底面的窟窿,然后搬到篝火旁边去烘着。
因为工具比较简陋的关系山用木棍挖着很费劲儿也很费时,唐筝想了想把他叫了过来,从柴堆里挑了一根完整的圆木棍,大概是她的手臂那么粗,又从山的石料堆里挑了了一个长梯形的石头让他磨着,把宽的那头磨扁平了。
从晾架旁边拿出自己之前磨的那个凿子,唐筝找了根趁手的木棍配合着开始在之前那根木棍的头上凿洞。
开始的时候凿起来是很容易的,把凿子往里敲一点,然后斜着一挫就能抠下来一大片木屑,越往里就越不方便。
翻了个面儿,找准了位置大小又凿去一部分,唐筝从火堆里面找了点没完全烧掉的碎炭用树枝夹进刚凿的洞里,然后用嘴对着吹,燃烧的木炭在风的动力下发红发烫,这样直接烧穿比较省力也比较快。
木棍比较粗,烧穿的时候唐筝觉得自己腮帮子吹的有点儿发酸,用舌头顶了顶两边的口腔内壁缓解一下,又拿起凿子对木棍上的洞做最后修整。
等唐筝弄完,左右看了看还算满意,山的石料也磨得差不多了。
去找了些比较细又比较结实的草藤,唐筝拿过山手里的石料把细的那头契进木棍上的洞里,然后又找了两块石头把木棍垫高,用一根木棍抵在石刃上再把石料往里头敲实了,要是直接敲容易把刃敲坏。
最后用草藤把石料和木棍捆结实,一把原始的锄头就完成了。唐筝上下挥了挥,还算满意,有点小小的高兴。
有了石锄,山挖起坑来越发得心应手,在唐筝的指导下没一会儿就挖了一个二十多公分深的圆坑,又从一头开始下去,横跨整个坑往外挖了一条五十多公分宽的沟,完成的时候山也累得满头大汗。
让山用脚把坑里的泥踩实了,唐筝把横条拿过来,因为做石锄的时间比较久,基本上已经干了。在坑里的沟上每隔一段距离嵌一根横条进去,再把泥盘子拿来契在坑上,窑的大头就算是完成了。
挖出来的泥正好用来砌窑身,唐筝把泥堆在一块儿,中间挖一个小坑凹下去,用陶碗在溪边接了水往里倒,再把旁边的土推进去让山用脚踩。
之前溪边挖的干泥没用多少,加进去差不多够把窑砌起来,唐筝看差不多了就让山停下,抓了一大块在手里捏了几下往泥盘子旁边堆,然后用手把泥糊的方一点。因为有一块儿是沟的关系,唐筝又去找了点细树枝垫上再砌泥巴,一圈砌下来大约是十公分厚度的一个圆形,接着便让山帮忙一起往上砌。
等到狩猎和采集的人回来的时候,唐筝和山才堪堪把窑砌成,真真是耗去了一整天的功夫。
今天采集的人和之前没什么两样依旧还是收获满满,大概再有半个月雪季的蔬菜就不用愁了。
狩猎的人今天没什么收获,大概是被吓怕了,那群麂子没去溪边喝水,因为蹲麂子的关系其他动物也没猎到。
桃给唐筝带来了两样东西,竹子的一根短枝和一颗芥菜。
竹子自然是没话说,到哪儿都是万金油的宝贝,其实唐筝记忆里也见过竹子但她自己没留意,现在见了真是惊喜万分。
芥菜有点像青菜,一般都长得很大,还能用来腌制,两样东西都让唐筝喜出望外,吃饭的时候按照之前答应的给桃煮了一碗蘑菇汤。
吃完了饭,唐筝向老祖母提出了一件她想了很久的事情,那就是收徒,收山为徒弟。
虽然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但唐筝对于传统的师徒传承关系很看重,也很喜欢。几天观察下来唐筝觉得,山有耐心,品x_i,ng好,悟x_i,ng也不错,
状态提示:第4节(2/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