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2/4)
敷衍自己。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不光是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各项属性,还把中级冲刺从74提升到了80级,技能持续时间从6.4秒提升到了7秒整,增加爆发也提到了28。
而快速反应也用了一个技能点从初级升到了高级,能提高敏捷和灵活各15点,持续时间依旧是2秒钟,但她觉得这一项对于自己的成绩提升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而且在留下100万作为疗伤备用的基础上也没经验值了,就让等级一直保持在50没有动。
随着发令枪响起,开启了中级快速反应的陈焕之第一个冲了出去,她在敏捷和灵活的加持下,加速的同时飞快地调整着自己的重心,在开头20米内就达到了自身最大速度的90并进入了正常姿态的途中跑。
看台上的徐指导盯着陈焕之,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她会晋级,这点毫无疑问,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是她这个节奏……怎么说呢,和中外所有的短跑高手都不太一样,而且她自己也时常变化。
一般国内推崇的跑法是超快步频搭配上相对较小的步幅,这一点陈焕之也没什么不一样。但是同时大家都认为加速跑阶段越长越好,加速跑重心前倾的前期,只要能保持住步伐和身体稳定,那么这个重心前倾无疑是更有利于加速的,这个阶段也是越长越好。
但陈焕之不是,她一直在试图尽量快地提高重心,让整个身体回到途中跑的正常姿态上,这毫无疑问会损伤她的加速度。
比如这次,起跑的时候陈焕之起跑反应时间0.147秒,这个时间已经跻身顶级行列,冲在所有选手的前面,但到了三十米处她已经被第四道的弗罗拉和第五道的哈尔吉尔超过了。
但徐指导也不担心,他在队内训练时无数次看过陈焕之跑步,他知道陈焕之到了后程就会高速爆发,然后一路超越,取得不可思议的好成绩。
徐指导记得在中学生运动会上第一次见到陈焕之的时候,她的跑步节奏还不是这样的——当然了,她那时候技术也非常稚嫩,也可以说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节奏。但是后来,在她疯狂参加国内大赛的半年间,她就逐渐形成了这种与众不同的加速节奏。
这是刘鑫源教的吗?这一点他也问过,但刘鑫源说这是陈焕之自己摸索出来的,而这种与传统短跑教法截然相反的节奏也真的带来了她的成绩提升。
“与其把每个人都固定在同一种模式内,不如让运动员自己的身体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跑步方法和节奏,等她什么时候步入瓶颈寻求帮助了我们再插手不好吗?这个世上没有比百米跑更吃身体天赋的项目了,所有理论上的跑法都是建立在过去那些天赋卓越的运动员的跑法基础上,但是每个人天赋都不一样,我觉得没有人会比这些天赋异禀者自己更了解他们的身体了,让她按照自己的节奏跑吧,如果她有困惑遇到瓶颈了,她自己会寻求帮助的。”
想到这番话,徐指导心情就很复杂。
技术上的事姑且不论,传统的体育界师徒关系中,因为小运动员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环境单纯、从小就在教练的严厉管教下成长,他们对自己的教练或者说“师父”有一种特别的依赖和信任。
但这一对师徒,很明显陈焕之才是在师徒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人,而刘鑫源几乎是她的信徒了。
这可真是……
徐指导毫不意外地看着场上的陈焕之后半程爆发了非同一般的速度,一路上连续超越了哈尔吉尔和弗罗拉,虽然二人在后来都被她的速度所带动,不再以晋级就好为目标,也全力以赴了,但这无济于事,仍然让陈焕之以超过一米的巨大优势第一个冲过了终点。
优势太明显了。
即使是亲自在国青队、国家队看着陈焕之一步步成长的,徐指导也常常觉得她这种进步速度让人恍如梦中,也难怪出发前上面专门要求她单独血检。
这是一颗田径场上冉冉升起的明星,但也是可以预见的,一个难缠的刺头儿。
场边的电子显示屏上很快打出了她的成绩:11秒27。
一个几乎可以直接拿到冠军的成绩。
对,还有这种稳定得像是石头一样的状态,才不管你预赛还是决赛,成绩只要升上去就不会掉下来的安心感,好像别人所谓的状态出来太早了、太晚了的顾虑都是放屁一样的我行我素。
徐指导撑着下巴,眼神特别慈祥地看着正和隔壁赛道弗罗拉拥抱的陈焕之,刺头儿就刺头儿吧,新世纪的运动员,还能没点个性吗?
第一轮预赛的小组间隔时间太短了,运动员们根本就没有像决赛后一样场上闲聊的时间和空间,弗罗拉被技术官员驱赶着都要拽着陈焕之一起,一路上不停地问,“陈快告诉我,你这个成绩是偶然吗?这是你的最好成绩吗?你能一直跑出这个吗?”
陈焕之说,“我觉得我还能再快点。”
“啊——”弗罗拉哀叹了一声,“看来这次亚运会冠军奖金我也拿不到了,只能努力刷自己的最好成绩了。”
两个人走在运动员通道上,央视的记者拦住了她,弗罗拉一看有采访,也不再拉着陈焕之絮絮叨叨,对着摄像机比了几个搞怪的姿势就走了。
“你好陈焕之,恭喜你晋级半决赛而且刷新了自己的个人最好成绩和全国青少年纪录。”
纪录?哦对,因为破每个纪录只能领一次系统奖励,而且她的成绩一直在
状态提示:第23节(2/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不光是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各项属性,还把中级冲刺从74提升到了80级,技能持续时间从6.4秒提升到了7秒整,增加爆发也提到了28。
而快速反应也用了一个技能点从初级升到了高级,能提高敏捷和灵活各15点,持续时间依旧是2秒钟,但她觉得这一项对于自己的成绩提升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而且在留下100万作为疗伤备用的基础上也没经验值了,就让等级一直保持在50没有动。
随着发令枪响起,开启了中级快速反应的陈焕之第一个冲了出去,她在敏捷和灵活的加持下,加速的同时飞快地调整着自己的重心,在开头20米内就达到了自身最大速度的90并进入了正常姿态的途中跑。
看台上的徐指导盯着陈焕之,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她会晋级,这点毫无疑问,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是她这个节奏……怎么说呢,和中外所有的短跑高手都不太一样,而且她自己也时常变化。
一般国内推崇的跑法是超快步频搭配上相对较小的步幅,这一点陈焕之也没什么不一样。但是同时大家都认为加速跑阶段越长越好,加速跑重心前倾的前期,只要能保持住步伐和身体稳定,那么这个重心前倾无疑是更有利于加速的,这个阶段也是越长越好。
但陈焕之不是,她一直在试图尽量快地提高重心,让整个身体回到途中跑的正常姿态上,这毫无疑问会损伤她的加速度。
比如这次,起跑的时候陈焕之起跑反应时间0.147秒,这个时间已经跻身顶级行列,冲在所有选手的前面,但到了三十米处她已经被第四道的弗罗拉和第五道的哈尔吉尔超过了。
但徐指导也不担心,他在队内训练时无数次看过陈焕之跑步,他知道陈焕之到了后程就会高速爆发,然后一路超越,取得不可思议的好成绩。
徐指导记得在中学生运动会上第一次见到陈焕之的时候,她的跑步节奏还不是这样的——当然了,她那时候技术也非常稚嫩,也可以说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节奏。但是后来,在她疯狂参加国内大赛的半年间,她就逐渐形成了这种与众不同的加速节奏。
这是刘鑫源教的吗?这一点他也问过,但刘鑫源说这是陈焕之自己摸索出来的,而这种与传统短跑教法截然相反的节奏也真的带来了她的成绩提升。
“与其把每个人都固定在同一种模式内,不如让运动员自己的身体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跑步方法和节奏,等她什么时候步入瓶颈寻求帮助了我们再插手不好吗?这个世上没有比百米跑更吃身体天赋的项目了,所有理论上的跑法都是建立在过去那些天赋卓越的运动员的跑法基础上,但是每个人天赋都不一样,我觉得没有人会比这些天赋异禀者自己更了解他们的身体了,让她按照自己的节奏跑吧,如果她有困惑遇到瓶颈了,她自己会寻求帮助的。”
想到这番话,徐指导心情就很复杂。
技术上的事姑且不论,传统的体育界师徒关系中,因为小运动员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环境单纯、从小就在教练的严厉管教下成长,他们对自己的教练或者说“师父”有一种特别的依赖和信任。
但这一对师徒,很明显陈焕之才是在师徒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人,而刘鑫源几乎是她的信徒了。
这可真是……
徐指导毫不意外地看着场上的陈焕之后半程爆发了非同一般的速度,一路上连续超越了哈尔吉尔和弗罗拉,虽然二人在后来都被她的速度所带动,不再以晋级就好为目标,也全力以赴了,但这无济于事,仍然让陈焕之以超过一米的巨大优势第一个冲过了终点。
优势太明显了。
即使是亲自在国青队、国家队看着陈焕之一步步成长的,徐指导也常常觉得她这种进步速度让人恍如梦中,也难怪出发前上面专门要求她单独血检。
这是一颗田径场上冉冉升起的明星,但也是可以预见的,一个难缠的刺头儿。
场边的电子显示屏上很快打出了她的成绩:11秒27。
一个几乎可以直接拿到冠军的成绩。
对,还有这种稳定得像是石头一样的状态,才不管你预赛还是决赛,成绩只要升上去就不会掉下来的安心感,好像别人所谓的状态出来太早了、太晚了的顾虑都是放屁一样的我行我素。
徐指导撑着下巴,眼神特别慈祥地看着正和隔壁赛道弗罗拉拥抱的陈焕之,刺头儿就刺头儿吧,新世纪的运动员,还能没点个性吗?
第一轮预赛的小组间隔时间太短了,运动员们根本就没有像决赛后一样场上闲聊的时间和空间,弗罗拉被技术官员驱赶着都要拽着陈焕之一起,一路上不停地问,“陈快告诉我,你这个成绩是偶然吗?这是你的最好成绩吗?你能一直跑出这个吗?”
陈焕之说,“我觉得我还能再快点。”
“啊——”弗罗拉哀叹了一声,“看来这次亚运会冠军奖金我也拿不到了,只能努力刷自己的最好成绩了。”
两个人走在运动员通道上,央视的记者拦住了她,弗罗拉一看有采访,也不再拉着陈焕之絮絮叨叨,对着摄像机比了几个搞怪的姿势就走了。
“你好陈焕之,恭喜你晋级半决赛而且刷新了自己的个人最好成绩和全国青少年纪录。”
纪录?哦对,因为破每个纪录只能领一次系统奖励,而且她的成绩一直在
状态提示:第23节(2/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