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2/5)
期。
当京生跟他说,魏弘那夜便回了侯府,只是交代会日日来王府看望,便再无多言。慕博衍没有说什么,他只是给了魏弘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了一个空头承诺,这些年他的所有谋划无非都是为了那么一个归于平淡的愿,纷繁复杂是一招不慎断送的何止是他微微的一条性命,只是魏弘却自此安心了,也罢,就当是哄一哄他,也给自己一份愿盼吧。
东海未平,北疆那边传来了匈奴内乱,老匈奴王死了,底下那些个人不满老王的小孙子小小年纪统领五部,于是各部统领便起了乱,推翻了小世子,以铁弗部为首统治了匈奴。而新王上台的第一个颁布的政令就是撕毁与大夏的盟约,不纳贡,不朝觐,不再向夏臣服,再次挥兵南下,要从夏朝讨回这些年所受的屈辱与压迫。
北疆自七年前得了胜仗之后,订立了盟约,徐有余要看顾西域各国,与匈奴相邻的北疆的守军并无可以震慑的将军,毕竟谁都不曾料想这祸患会再一次来得如此迅速。北境再次告急,动荡再次入侵了平静的疆域,匈奴兵勇猛难当,而夏朝已属半解甲的守军则节节败退,月余时间,匈奴长驱直入,连下了十城!
这天又变了,压城的黑云即将摧毁城楼。
消息传来,景既明震怒的同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这次的事情太严重了,匈奴虽然一直不安稳,战事也不是第一次兴起,可不管是哪次都没有像今次这般紧迫,两月不到的时间竟然就让那些蛮子夺下了十城,他自登位,不,自大夏建朝以来,何曾受过如此大辱。景既明的手抓着椅靠,压住心下的暴怒,听着一众文臣武将在朝会上吵得跟市集一般,却仍旧是没一个可靠的主意。
魏弘一直在等着那天可以跟慕博衍告别这所有混乱,可是如此国难他不可能会不出头,当年就是他跟着父亲击破了匈奴,如今兵祸再来,自然没有后退的道理。纷扰的朝堂上,他整理衣襟,向前,到驾前跪下:“臣魏弘,愿领兵。”
所有的声音都被这声响止住了。
没等景既明说话,景承宇却是上前也跪了下去。他说:“现今军中缺有才的将领,臣虽不才也愿往平乱。虽说侯爷将才威名赫赫,但此时军中更缺的是能鼓舞低迷士气的斗志。儿臣斗胆请父皇披挂上阵,御驾亲征!”
景承宇说得是义正辞严,接着又赞大夏兵强马壮,吹捧景既明文成武德,撺掇着想让景既明亲自出征。
景承宇的话一出,自然是有人跟着赞同,将景既明吹嘘得英勇无双。年轻的时候,皇帝也是很有作为的,也不是没有上过疆场,可毕竟年纪大了,若是说景承宇与他父皇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永远认不准他父皇的心思,却总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自己好大喜功,便觉得大部人也是。
自然也是有人反对的,古语有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古语还云,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倚衡。景既明眯眯眼,看一眼自己的大儿子,眼中闪出一丝狠戾,这个儿子的心思表现的这么明显,真当他是老糊涂了吗?却是不动声色,他在等。
果然,太子开口了:“如今魏侯爷与皇兄都请旨平乱,侯爷七年前能大破匈奴,皇兄也是金戈铁马,儿臣认为此次定然也会将蛮夷驱出我大夏。但皇兄所言也是有理,我军连败多场,士气难免低迷。可父皇身系天下苍生,乃是大夏之根本,万不可亲入险境。若是鼓舞士气,儿臣愿以东宫之名跟侯爷一起身赴疆场。”
景承宇一说完,景云便知道他怀的什么心思,皇帝在京中,他想做什么动作都不好为,若是疆场之上,刀剑无眼,趁乱要了老皇帝的性命倒是简单多了。毕竟若是皇帝死了,太子根基不稳,他手中握着的那些兵权,即可以平乱,然后借平乱之名就算是公开造反也没有能拦得住了。到时候太子就算得了朝堂上的支持又能如何,一帮顽固不化的老头子怎么能抵住真刀真枪呢。
所谓实权,就是那些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景承宇把柄被人抓在手里,这些年一直被太子压着,若是让东西真送到皇帝跟前,只怕他的下场会比景修宜还要不如。匈奴这次起乱,的确是给大夏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可却也经了他一个孤注一掷得以释放野心的契机。若是老皇帝死了,他又平了乱,再夺了权,就算是造反又如何,要知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有谁敢说上一句。
景云向来稳妥,怎么冒这么大的险,自然是反对,甚至拿出东宫之名愿意为父担忧,如此大义,他知道皇帝不可能会这么轻易被三言两语就给撺掇动,也不会让太子去以身犯险。不得不说,景云跟景既明很多的心思像了十成十,的确是亲骨肉,多疑试探都是长在骨子里的。
果然,景既明同意了魏弘的请,封其为骠骑将军,景承宇也披挂上阵,是为先锋军统领代行监军之责,主帅则还是守军的何志奇,五日后便点将出兵,直奔上谷而去。至于鼓舞士气则是让魏弘带着圣旨,内容中没有对将士连退十城的责难,满满都是对士兵舍身护国的夸赞,并且备足军备粮饷,保证后方对军需供应的充足。而景承宇所言的鼓舞士气之法却是未曾提起。
第48章 分析
慕博衍虽然不在朝堂,但魏弘离了侯府,那个原本用来应急的药也会不时服用,战乱又起,他自然也是不能安稳待在王府。景云跟陆离来
状态提示:第25节(2/5)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当京生跟他说,魏弘那夜便回了侯府,只是交代会日日来王府看望,便再无多言。慕博衍没有说什么,他只是给了魏弘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了一个空头承诺,这些年他的所有谋划无非都是为了那么一个归于平淡的愿,纷繁复杂是一招不慎断送的何止是他微微的一条性命,只是魏弘却自此安心了,也罢,就当是哄一哄他,也给自己一份愿盼吧。
东海未平,北疆那边传来了匈奴内乱,老匈奴王死了,底下那些个人不满老王的小孙子小小年纪统领五部,于是各部统领便起了乱,推翻了小世子,以铁弗部为首统治了匈奴。而新王上台的第一个颁布的政令就是撕毁与大夏的盟约,不纳贡,不朝觐,不再向夏臣服,再次挥兵南下,要从夏朝讨回这些年所受的屈辱与压迫。
北疆自七年前得了胜仗之后,订立了盟约,徐有余要看顾西域各国,与匈奴相邻的北疆的守军并无可以震慑的将军,毕竟谁都不曾料想这祸患会再一次来得如此迅速。北境再次告急,动荡再次入侵了平静的疆域,匈奴兵勇猛难当,而夏朝已属半解甲的守军则节节败退,月余时间,匈奴长驱直入,连下了十城!
这天又变了,压城的黑云即将摧毁城楼。
消息传来,景既明震怒的同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这次的事情太严重了,匈奴虽然一直不安稳,战事也不是第一次兴起,可不管是哪次都没有像今次这般紧迫,两月不到的时间竟然就让那些蛮子夺下了十城,他自登位,不,自大夏建朝以来,何曾受过如此大辱。景既明的手抓着椅靠,压住心下的暴怒,听着一众文臣武将在朝会上吵得跟市集一般,却仍旧是没一个可靠的主意。
魏弘一直在等着那天可以跟慕博衍告别这所有混乱,可是如此国难他不可能会不出头,当年就是他跟着父亲击破了匈奴,如今兵祸再来,自然没有后退的道理。纷扰的朝堂上,他整理衣襟,向前,到驾前跪下:“臣魏弘,愿领兵。”
所有的声音都被这声响止住了。
没等景既明说话,景承宇却是上前也跪了下去。他说:“现今军中缺有才的将领,臣虽不才也愿往平乱。虽说侯爷将才威名赫赫,但此时军中更缺的是能鼓舞低迷士气的斗志。儿臣斗胆请父皇披挂上阵,御驾亲征!”
景承宇说得是义正辞严,接着又赞大夏兵强马壮,吹捧景既明文成武德,撺掇着想让景既明亲自出征。
景承宇的话一出,自然是有人跟着赞同,将景既明吹嘘得英勇无双。年轻的时候,皇帝也是很有作为的,也不是没有上过疆场,可毕竟年纪大了,若是说景承宇与他父皇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永远认不准他父皇的心思,却总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自己好大喜功,便觉得大部人也是。
自然也是有人反对的,古语有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古语还云,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倚衡。景既明眯眯眼,看一眼自己的大儿子,眼中闪出一丝狠戾,这个儿子的心思表现的这么明显,真当他是老糊涂了吗?却是不动声色,他在等。
果然,太子开口了:“如今魏侯爷与皇兄都请旨平乱,侯爷七年前能大破匈奴,皇兄也是金戈铁马,儿臣认为此次定然也会将蛮夷驱出我大夏。但皇兄所言也是有理,我军连败多场,士气难免低迷。可父皇身系天下苍生,乃是大夏之根本,万不可亲入险境。若是鼓舞士气,儿臣愿以东宫之名跟侯爷一起身赴疆场。”
景承宇一说完,景云便知道他怀的什么心思,皇帝在京中,他想做什么动作都不好为,若是疆场之上,刀剑无眼,趁乱要了老皇帝的性命倒是简单多了。毕竟若是皇帝死了,太子根基不稳,他手中握着的那些兵权,即可以平乱,然后借平乱之名就算是公开造反也没有能拦得住了。到时候太子就算得了朝堂上的支持又能如何,一帮顽固不化的老头子怎么能抵住真刀真枪呢。
所谓实权,就是那些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景承宇把柄被人抓在手里,这些年一直被太子压着,若是让东西真送到皇帝跟前,只怕他的下场会比景修宜还要不如。匈奴这次起乱,的确是给大夏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可却也经了他一个孤注一掷得以释放野心的契机。若是老皇帝死了,他又平了乱,再夺了权,就算是造反又如何,要知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有谁敢说上一句。
景云向来稳妥,怎么冒这么大的险,自然是反对,甚至拿出东宫之名愿意为父担忧,如此大义,他知道皇帝不可能会这么轻易被三言两语就给撺掇动,也不会让太子去以身犯险。不得不说,景云跟景既明很多的心思像了十成十,的确是亲骨肉,多疑试探都是长在骨子里的。
果然,景既明同意了魏弘的请,封其为骠骑将军,景承宇也披挂上阵,是为先锋军统领代行监军之责,主帅则还是守军的何志奇,五日后便点将出兵,直奔上谷而去。至于鼓舞士气则是让魏弘带着圣旨,内容中没有对将士连退十城的责难,满满都是对士兵舍身护国的夸赞,并且备足军备粮饷,保证后方对军需供应的充足。而景承宇所言的鼓舞士气之法却是未曾提起。
第48章 分析
慕博衍虽然不在朝堂,但魏弘离了侯府,那个原本用来应急的药也会不时服用,战乱又起,他自然也是不能安稳待在王府。景云跟陆离来
状态提示:第25节(2/5)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