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4/4)

放的电影,却常常跟圈内志同道合的朋友鼓捣一些另类的艺术电影,并渐渐把事业的重心重新放回到话剧的舞台上。《黄金潮》的热映成就当年一个现象级的观影狂潮,纵然背后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因素在助推,却并不否认它是一部能在影史上留名的优秀电影。

简明澄从此致力于翻译的工作,似乎终于重新找到一个自己可以为之追求一生的东西。然而他唯一的一部著作,也就是后来的人们了解顾恩重和他与顾恩重之间的爱情必读的一本书——《蒲公英之子》,却是在两人去世以后才由两人的生前好友——画家时南代为整理出版。

《蒲公英之子》的封面,用了一句简明澄写在书的最后的话——

“我原以为,你是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作者有话要说:

完成这部是在2017年的7月1日,自动上传完毕应该是在随后的几天,但我把故事里的时间线写到了2018、2019乃至于更以后。原本设想要写的几个场景没有来得及写,尝试着再在中间插进去,想了想最终还是算了。

我本来想把它写成一个悲剧,但写着写着,竟然忍不住让他们厮守终生了。我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并且越长大越不相信爱情,人生到目前为止的两次可见的恋爱都以告白被对方拒绝而告终——所谓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所以我用文字写出了我认为最理想的爱情。

故事开头简明澈作为一个脑残粉溜进偶像顾恩重家里的情节,是在看到一个类似的新闻时突然想到的——我要把这个写进我的里,于是《不速之客一月掠影》开始了。这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有我迄今为止贫乏的人生经历的影子,中学的时候确实有一个室友跟我们说觉得自己会在十六岁之前死去,但后来她顺利地成了年,并且现在依然在我的同学群列表里,只是再没有什么联系。

简明澄说自己会在三十岁之前死于非命,这是我原本给他设定的结局,也是我给自己的人生选定的终结方式。

这个故事有两个不同版本的名字,一个是《不速之客一月掠影》,一个是《掠影》。刚开始注册“不速之客”这个书名的时候因为跟别的书同名而不得不放弃,后来为了致敬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最受感动的爱情《浮光》,而加了两个字“掠影”,而“一月”只是拍脑袋写上去的,以后或许还会有“二月”、“三月”、“四月”,但很大的可能是没有。在投稿第二个网站的时候,干脆就把前面的都省略掉,直接取了“掠影”。

这个故事在某一方面跟《浮光》很像,甚至我在写《掠影》的时候,也不断地重读《浮光》。

在《浮光》中,言采是演员,谢明朗是摄影师;在《掠影》中,顾恩重是演员,简明澄是老师,后来我让他成为了翻译家和作家。渥丹大人塑造出了我所见过的最完美的男□□人,而顾恩重和简明澄之间的爱情是我所能想象出的最理想的相爱模式。

写作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什么读者的建议,甚至感言也没有看到几条,所以都是我在自说自话。唯一的一条读者留言说觉得写得好,看到的那一瞬间犹如突然被爱神临幸。不过这样的幸福是不可多求的,一如我乏善可陈的生命。

我们希望有人喜欢它。而我喜欢他们。


状态提示:第29节(4/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