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2/3)
间国看作是双方斗争的焦点。
宦官们狗急跳墙,大概是因为刘辩不想让这辈子的亲舅舅死得太早,以至于董卓入京,特意传了消息给何进之后,让他万分警惕,轻易不会只身入宫,所以宦官们只能选择重演当年灵帝入继不久发生的旧事,挟太后与天子外逃出宫。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就是因为朝臣想要诛除宦官,结果宦官们挟天子与太后出逃,后来又巧舌如簧地说动了天子与太后,以至于想要诛除宦官的朝臣们反而自身难保。
上辈子有过一回经验,没想到这辈子提前上演了这么一出的刘辩很淡定,作为西园校尉之一的蹇硕能动用的人手就是当初招募的那一批壮汉,而八校尉里的典军校尉曹操属于刘辩的自己人,最基本的安全还是能够保证的,而且因为何进主要针对的目标是太皇太后与蹇硕这两位“渤海王”的坚实后盾,十常侍们选择观望,并没想狗急跳墙。
何进知道自己现在的地位无可动摇,主要是因为自己是现任天子的亲舅舅,要是天子换成了渤海王刘协,骠骑将军董重得势不说,除非何进造反,否则何氏一族迟早会被一网打尽,就像当年的窦氏一样。
大将军对营救天子如此上心,而生活在天子脚下的这一批军士,对于代表着数百年来刘汉威严的汉家天子也是极为敬畏的,于是,很快,刘辩就回到了宫城之中。
在刘辩专门发旨表示“诸军健士,朕之子民,纵有不当,乃为上军、骠骑所惑,罚其半载帛帑,充入国库,不以论罪”以后,所有人都对蹇硕和董重的死没了意见。
刘辩很高明地将这一“宫变”事件中蹇硕、董重手下的人都摘了出来,只是罚了半年的钱,所有人都感恩戴德,就是士人也都认为这是刘辩仁慈的象征。
更何况,和灵帝卖官以充实自己的私库不同,刘辩罚来的钱都是放入国库之中的,也就是说,是给朝堂诸公规划使用的公款,纵然数量不算太多,但也让人称叹。
而这一切发生的前提,就是刘辩认为所有事情的罪魁祸首只是两个人,上军校尉蹇硕和骠骑将军董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得利者,还是脱罪者,乃至于为“宫变”而义愤填膺之人,都只希望蹇硕和董重两个人快点死,只有他们死了,刘辩所说的一切才会板上钉钉,再也不会改变,那些“宫变”的参与者不会再战战兢兢,担心天子翻脸不认人。
蹇硕和董重两个人相当于遗臭万年地死去了,虽然何进将他们一同下狱、处死的方式不太友好,但是没有人注意这些。
他们注意的,只有太皇太后董氏该如何处置。
董氏: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说白了,太皇太后只是一个妇道人家,当年灵帝入继,她的娘家也跟着得势,可惜她哥哥董宠得意忘形,很快就因罪被诛了,只剩下一个董重能作为她的娘家帮手。
若是灵帝还在,那有个孝顺儿子的董氏当然不用发愁,但是现在不是一位天子一个妈了吗?
刘辩对外功夫做得还不错,私下里,士大夫都知道“天子为祖母与母后据理力争”的小故事,就连百姓们也都在传,现任的天子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虽然孝顺的对象不是那么好,而且皇太后何氏还不同意。
但是,生活在宫中的董氏能感受不到天子对她若有似无的漠视吗?
董太后是生生把自己给吓死的,官方的记载是“忧惧而死”。
托老刘家影帝功力的福,天子哭得特别伤心,嗯,就跟死了爹一样伤心。
按照规矩,董太后应该停灵数日,然后再葬入慎陵——这里的慎陵指的并非和帝刘肇的陵寝,而是灵帝给父亲刘苌追加的陵寝名——但是,太后死前充分表达了她对儿子灵帝的怀念,再加上孝仁皇刘苌已经入葬不知道多少年了,再大张旗鼓地开启陵墓就是惊扰先人,刘辩选择了将董太后与其子灵帝合葬。
大臣们其实没意见,因为董氏好歹是先帝的生母,大老远地把她送回慎陵,阵仗一定不会小,耗费民脂民膏,而且中间可能会有危险,要知道,黄巾余孽还在作乱呢。
但是这中间有个问题,就是董太后和先帝合葬,灵帝的原配宋皇后已经被废黜了,这也好说,但是现任的何太后死了以后该怎么办?
刘辩很淡定,他登基以后,陵墓也已经开始选址了——上辈子根本就没怎么修他就被废了,也就没有用到,更别提他后来还被葬入了赵忠墓里头,简直不堪回首——他发旨,表示可以再开一个墓室,帝后合葬的规制,再开一个,形成三角形,用来葬他的母后。
说句不客气的,按照年纪来看,刘辩死得一定比何氏晚,也就是说,和何太后死后葬入刘辩墓中相比,等到数年之后她薨逝以后,再度开启灵帝坟冢就有些大动干戈了。
何太后自己是没意见的,和丈夫相比,对自己孝顺非常的儿子才是依靠,而且灵帝的文陵里葬着刘协的生母王美人,再把董太后臧进去,何氏再去里头凑热闹的话,那真的就是死后也要膈应自己了。
于是乎,大汉最奇葩的帝陵入葬组合出现了,皇帝死后合葬的对象居然是他的母亲。
刘辩目无表情地想着,他爹以后可能会被评一个妈宝男的称号。
呵呵,因垂丝汀。
董太后没了,灵帝也要入葬了,这个时候,何太后要给渤海王刘协找不
状态提示:第58节(2/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宦官们狗急跳墙,大概是因为刘辩不想让这辈子的亲舅舅死得太早,以至于董卓入京,特意传了消息给何进之后,让他万分警惕,轻易不会只身入宫,所以宦官们只能选择重演当年灵帝入继不久发生的旧事,挟太后与天子外逃出宫。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就是因为朝臣想要诛除宦官,结果宦官们挟天子与太后出逃,后来又巧舌如簧地说动了天子与太后,以至于想要诛除宦官的朝臣们反而自身难保。
上辈子有过一回经验,没想到这辈子提前上演了这么一出的刘辩很淡定,作为西园校尉之一的蹇硕能动用的人手就是当初招募的那一批壮汉,而八校尉里的典军校尉曹操属于刘辩的自己人,最基本的安全还是能够保证的,而且因为何进主要针对的目标是太皇太后与蹇硕这两位“渤海王”的坚实后盾,十常侍们选择观望,并没想狗急跳墙。
何进知道自己现在的地位无可动摇,主要是因为自己是现任天子的亲舅舅,要是天子换成了渤海王刘协,骠骑将军董重得势不说,除非何进造反,否则何氏一族迟早会被一网打尽,就像当年的窦氏一样。
大将军对营救天子如此上心,而生活在天子脚下的这一批军士,对于代表着数百年来刘汉威严的汉家天子也是极为敬畏的,于是,很快,刘辩就回到了宫城之中。
在刘辩专门发旨表示“诸军健士,朕之子民,纵有不当,乃为上军、骠骑所惑,罚其半载帛帑,充入国库,不以论罪”以后,所有人都对蹇硕和董重的死没了意见。
刘辩很高明地将这一“宫变”事件中蹇硕、董重手下的人都摘了出来,只是罚了半年的钱,所有人都感恩戴德,就是士人也都认为这是刘辩仁慈的象征。
更何况,和灵帝卖官以充实自己的私库不同,刘辩罚来的钱都是放入国库之中的,也就是说,是给朝堂诸公规划使用的公款,纵然数量不算太多,但也让人称叹。
而这一切发生的前提,就是刘辩认为所有事情的罪魁祸首只是两个人,上军校尉蹇硕和骠骑将军董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得利者,还是脱罪者,乃至于为“宫变”而义愤填膺之人,都只希望蹇硕和董重两个人快点死,只有他们死了,刘辩所说的一切才会板上钉钉,再也不会改变,那些“宫变”的参与者不会再战战兢兢,担心天子翻脸不认人。
蹇硕和董重两个人相当于遗臭万年地死去了,虽然何进将他们一同下狱、处死的方式不太友好,但是没有人注意这些。
他们注意的,只有太皇太后董氏该如何处置。
董氏: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说白了,太皇太后只是一个妇道人家,当年灵帝入继,她的娘家也跟着得势,可惜她哥哥董宠得意忘形,很快就因罪被诛了,只剩下一个董重能作为她的娘家帮手。
若是灵帝还在,那有个孝顺儿子的董氏当然不用发愁,但是现在不是一位天子一个妈了吗?
刘辩对外功夫做得还不错,私下里,士大夫都知道“天子为祖母与母后据理力争”的小故事,就连百姓们也都在传,现任的天子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虽然孝顺的对象不是那么好,而且皇太后何氏还不同意。
但是,生活在宫中的董氏能感受不到天子对她若有似无的漠视吗?
董太后是生生把自己给吓死的,官方的记载是“忧惧而死”。
托老刘家影帝功力的福,天子哭得特别伤心,嗯,就跟死了爹一样伤心。
按照规矩,董太后应该停灵数日,然后再葬入慎陵——这里的慎陵指的并非和帝刘肇的陵寝,而是灵帝给父亲刘苌追加的陵寝名——但是,太后死前充分表达了她对儿子灵帝的怀念,再加上孝仁皇刘苌已经入葬不知道多少年了,再大张旗鼓地开启陵墓就是惊扰先人,刘辩选择了将董太后与其子灵帝合葬。
大臣们其实没意见,因为董氏好歹是先帝的生母,大老远地把她送回慎陵,阵仗一定不会小,耗费民脂民膏,而且中间可能会有危险,要知道,黄巾余孽还在作乱呢。
但是这中间有个问题,就是董太后和先帝合葬,灵帝的原配宋皇后已经被废黜了,这也好说,但是现任的何太后死了以后该怎么办?
刘辩很淡定,他登基以后,陵墓也已经开始选址了——上辈子根本就没怎么修他就被废了,也就没有用到,更别提他后来还被葬入了赵忠墓里头,简直不堪回首——他发旨,表示可以再开一个墓室,帝后合葬的规制,再开一个,形成三角形,用来葬他的母后。
说句不客气的,按照年纪来看,刘辩死得一定比何氏晚,也就是说,和何太后死后葬入刘辩墓中相比,等到数年之后她薨逝以后,再度开启灵帝坟冢就有些大动干戈了。
何太后自己是没意见的,和丈夫相比,对自己孝顺非常的儿子才是依靠,而且灵帝的文陵里葬着刘协的生母王美人,再把董太后臧进去,何氏再去里头凑热闹的话,那真的就是死后也要膈应自己了。
于是乎,大汉最奇葩的帝陵入葬组合出现了,皇帝死后合葬的对象居然是他的母亲。
刘辩目无表情地想着,他爹以后可能会被评一个妈宝男的称号。
呵呵,因垂丝汀。
董太后没了,灵帝也要入葬了,这个时候,何太后要给渤海王刘协找不
状态提示:第58节(2/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