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1/2)
太子和大阿哥猎到的东西都很多,其余人跟前儿的东西虽也不少,但都及不上他们。
皇帝很是夸奖了他们几句,倒也没忘了勉励余下的儿子与臣子。
会完蒙古的人,皇帝便开始准备返京。
皇帝大张旗鼓地来,当然是有事情要办,虽然皇帝巡幸塞外的频率一直很高,但此次确实是为了要事。
联合蒙古的王公一起抗衡噶尔丹。
不过蒙古那群人向来不傻,自负自己是黄金家族的子孙,除了科尔沁部这些和大清走得近的,或者被准噶尔部欺负得没了活路的,态度都是模棱两可。
除了胤礽和胤禔这两位年长的皇子之外,其他皇子的年纪都小,知道的东西不多,只晓得皇帝要和蒙古各部打好关系,似乎与噶尔丹有关,那厮太过狼子野心了。
胤禩看着一群蒙古的王公打着哈哈,就颇觉无语。
胤俄的福晋也是蒙古出身,她身上就只剩下蒙古人的豪爽了,这帮人的装傻充愣的本事可是半点没学到。
唉,这皇帝当的,果真是心累啊!
皇帝回京,皇子阿哥们继续读书深造,太子偶尔把胤禩叫去“教导”一番,胤禩再与两个小的偶尔玩闹,竟是浑然不觉时间过得快,直到……
太皇太后病危。
老太太近年来常常生病,别说胤禩这个早就知道她什么时候去世的“先知”,其他人也都能看出老太太恐怕是要不好了。
说实话,胤禩对太皇太后没多大印象,作为皇帝的祖母,辈分极高的太皇太后对他们这一辈的皇子都不怎么关心,除了生而丧母的皇太子在皇帝没空照看的时候会被托付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其他皇子,说实话,估计连老太太的脸都忘了。
没办法,见得实在不多啊!
更何况,公主们都是女眷还好点,皇子们上赶着去见太皇太后,指不定皇帝和其他人心里怎么想呢!
胤禩,或者说其他的人对太皇太后病危也只是表面上哀伤几番,皇帝和皇太子可就是心急如焚了。
皇帝大张旗鼓地带诸王、贝勒、贝子、公和文武官员们给太皇太后祭祀,皇太子陪着皇帝整宿整宿地熬夜。
胤禩和胤礽这辈子关系好,太子这样他看着也难受,禀告了皇帝,特意和胤礽一起去给太皇太后侍疾。
皇子们的课业虽没有停下来,但也已经松散了许多。
皇帝这会儿到底没有心情管儿子们的课业如何,胤禩这明显开小差的行为还得了他一句孝心可嘉的夸奖。
也不说那边的皇子、公主们晓得了皇帝的评语,费尽心思地在那抄经祈福,只说胤禩与胤礽在慈宁宫待了好几日,这日太皇太后突然便有了精神。
胤禩寻思着老太太是回光返照了,可是皇太子就是不想相信,还连连差人去给皇帝禀告这个好消息。
太皇太后身边的苏麻喇姑出来,说是她老人家吩咐太子和八皇子过去,她有话要说。
太子也算是太皇太后看着长大的,老太太放心不下他是正常的,只是也叫了胤禩过去就说不通了。
以为自己只是过去充数的胤禩,在太皇太后嘱托完太子切勿骄矜、不可过傲,要维持好他与皇帝的父子之情后,就听到太皇太后开口:“孩子,来让哀家看看。”
胤禩还在品味太皇太后给太子的吩咐呢,心里感慨不愧是经历了三代帝王的女人,看得就是明白,就被那声传唤给弄昏了。
太子看胤禩半晌没反应,着急地一把把他扯到了太皇太后跟前。
床榻上的太皇太后抚着胤禩的头,嘴里的声音几不可闻,除了胤禩听着那几句“像,真像”之外,谁都没有听清太皇太后在自言自语着什么。
皇帝进来了,太皇太后说了几句让胤禩好好辅佐太子、兄友弟恭的话,便让太子和胤禩都下去了。
那日过去了没几日,到了十二月底,太皇太后到底还是薨了。
皇帝和太子都哭得不能自已,太子还要一边哭一边劝皇帝保重龙体,皇帝和太子两个人硬生生哭出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感觉。
还是皇太子终于病了,哭得形销骨立的皇帝才振作了起来。
皇太后哭得也极悲伤,倒和皇帝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
原先因着皇太后只会说蒙语,满语都不太利落,皇帝惯是不爱和她待在一处的,所以皇帝去三次太皇太后的慈宁宫,才可能有一次去给皇太后请安。
皇帝一天两顿的哭,直把这哭灵当成了一日两餐,诸王大臣都苦得很,要陪着皇帝哭,还要哭得真切。
胤禩瞧着胤祉哭得没了眼泪,一抹袖子,眼泪又哗哗都留下来,嘴角直抽抽。
三哥……当真是不拘小节。
其他人也各出奇招,小动作不断,只有一个皇帝一直“哀恸不止如前”,胤禩也实在是敬佩。
康熙二十七年的年初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过去的,后宫里,德妃新生了十四阿哥,也没让皇帝高兴起来,也不知是否是因为这样,十四阿哥的名字和他的同母兄长胤禛的汉名重了,叫做胤祯。听说德妃听到的时候,笑都僵了。
皇帝哀伤了好几个月,除了处理了几项朝政之外,最出人意料的,就是他拿科尔沁部的亲王开了刀。
科尔沁和硕土射图亲王阿拉善,于哭临之时,不赴朝集,慵懒失职。最后的决议是革爵,将爵位转给了阿拉善的叔叔多罗贝勒沙律。
状态提示:第16节(1/2)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