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1/2)
及至入了中原,牛羊是不放了,封地也收回改成了郡县,然而各郡县的人事任免领主还能做得一半主,赋税也是和皇家三七分成——自然,各大领主自己养自己的军队,军费什么的您就别惦记着向皇帝伸手了。
所以,凌玉城入北凉,天统皇帝下诏“以青州为皇后汤沐邑”,群众也就是“哦……”了一声就过去了。在铁勒部贵族,反正凌玉城的军队是皇上的,青州的地界也是皇上的,发钱给他养兵和划领地给他养兵左右都是养,肉烂在锅里;在奚部、渤海部、丁零部、乃蛮部等等看来,你们铁勒部爱怎么折腾怎么怎么折腾,咱没意见;在夏人贵族看来……这跟我们有关系吗?
然而天可怜见,虽说这块地盘名义上是他的了,这一年来凌玉城一共只来过两次,满打满算加起来不到一个半月。青州一州十五县,差不多一年功夫,上上下下都是靠几个下属联手支撑过来。现在好不容易巴望到大人回青州,奚军、金波、罗杀这三个被留在封地的最高将领都松了一口大气。且不说大人这次回来是跟陛下闹了啥别扭还是另有内情,最起码碰到难题有人当家做主了!
然而,这口气松下来还没到两天,第一个闷棍就打到了主持内政的金波头上。
有御史上书:盐业为国家命脉,无论产销都应该由国家专营,收入统一归入国库,而不是由私人经营、所得落入个人的腰包。
“大人……我好像听您说过,我们不参与对大虞的战事,是陛下点过头的?”
眼看一大笔白花花的银子很有可能从今年青州的预期收入当中划掉,尽管这笔钱占的绝对比例不高,尽管青州还有很多更加赚钱并且是独有的生意,金波还是气急败坏地冲进了凌玉城的书房,一门心思讨个说法。
“当然。有什么问题吗?”
“那不许我们卖盐了这种事儿陛下不会准的吧?!”
“你说呢?”
元绍这道旨意看似遍及全国,其实北凉虽大,产盐区满打满算也就两个。
一是现在作为凌玉城的封地青州,靠海边一连二十三座盐场,所产海盐晶莹洁白,但一年也不过就能出这么点儿,上层人士刷牙倒是常用,小老百姓拿来做菜就嫌太贵。这盐倒有个好听的名字,唤作青盐。
另一处是从青州再往北去的幽州,执掌广武卫的魏国公李家的封地,所产的芦盐粗砺有沙,但是产量甚大,广武卫之所以能和渤海部的黑水、白山两卫对峙,一半靠的是芦盐卡住了他们的脖子。。至于旁的什么内陆岩盐小盐场,产量太小,不值一提。
仗着当年把□□皇后也逼得断腕殉葬的魏国公李明达的威风,这都过了几代,芦盐的销量一直蒸蒸日上——直到凌玉城改进了盐场产盐的法子,变煮盐为晒盐,青盐立刻全面压倒芦盐。此时元绍一道旨意下来,执掌青州工农商业各项内政的金波跳脚不已,魏国公家忧心如焚、想办法找人在御前辩驳之余,倒还有些幸灾乐祸。
叫你们晒得好盐!
叫你们卖!
“大人,那个上书的御史是谁家的?趁着大人回封地的当儿,故意跟我们捣乱么?”
“产盐的不是我们一家,卖盐的也不是我们一家。等着吧,这件事在御前有得一段时间好吵呢。”
说是说有得吵,但是当整个朝廷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北凉和大虞的战争当中时,有关盐业的争论,并没有占据太多眼球。左右平章接了数十份关于盐业的上奏,户部议了一次,元绍面前又廷议了一次,十来天的功夫就有了结果。
元绍降旨:准。
青州目前支柱产业之一的盐业就此收归国有。
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
丢了一个支柱产业对青州的经济有多大影响?
答:略有影响,不算很大。夏粮马上就要收了,青州的财政目前处于盈余状态。
因为陛下的旨意,丢了一个支柱产业对青州的经济有多大影响?
答:那影响可就太大了……
截至目前,青州——或者说凌玉城的玄甲卫,收入主要由几大部分构成。一是农税,这玩意主要收的是粮食,上上下下人吃马嚼全靠着它——特别是喂马的谷物干草,黄豆黑豆。二是官田的产出,收入结构同上。三,就是各类经商带来的收入了。
凌玉城在大虞的时候,也曾经大力纠结过种田的事儿。卷起裤脚亲自下田那是不可能的,再降低身段,再作戏,他也还没亲民到这份上。所谓关心种田不过是梳理屯田制度,让该种地的屯田兵安心种地,该操练的军户努力操练不要去想田里的苗长了多高,顺便听人汇报下田里到底种什么的问题——收完小麦还能种一季豆子呢,不要让田就这样空着啊混蛋!豆子之类军马也要吃的!
至于兴修水利啦,开发农具啦,访问老农研究耕作技术啦,林林总总都是苦命的金波带人上下操持。如果不是花钱需要他签字,凌玉城听都不会听这么一耳朵。
可惜那些屯田军多半是拉家带口,离开北疆的时候没办法拖过来,只有辛苦他们从头在青州做起。
“大人!”说曹操,曹操到。气急败坏冲到他面前,手扶着膝盖喘息不定的那家伙,可不是主管领地内政,上上下下,带人踏遍一府十五县的金波。“大人,大人你怎么能——”
扭头看了眼金波比去年这时候足足晒黑了一倍的脸庞,知道
状态提示:第59节(1/2)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