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2/3)

。房子外面晾晒着衣衫被单袜子,有几个学子躺在院中的竹席上,脸上盖了书,正在打盹。玉成四下找寻了一番,竟是没有瞧见凤孙。他探头探脑的往屋内瞧,却看见院墙底下立着一个人,月白的衣衫,清瘦的背影。不是凤孙又是那个?凤孙仰着头,正同院墙上一个乞丐摸样的小孩说话。那孩子骑在院墙上,说到得意处手舞足蹈,看表情却是诚惶诚恐的。乞儿瞧见玉成来了,便住了嘴。凤孙轻轻的转头,目光清澈明亮,竟然还有未散去的笑意。这一丝笑意转瞬即无,玉成却似瞧见浓云罅隙里的阳光,冬日雪被下嫩绿的草芽,漆黑夜里倏忽飞过的萤火虫。一时间玉成心里的惊喜瞬间就转移到了脸上,却见那笑意宛如昙花一现,面前又是一副清冷的表情。玉成堪堪想起凤孙的对自己的嫌弃,遂也收了痴心,只将那包裹递上去,“阿,阿耶耶让你家去,这是阿娘送来的吃食。”话一出口,玉成恨不得扇自己一巴掌,这说的是什么话?阿阿耶耶?他低头看着脚下的青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凤孙竟是未露出丝毫的鄙夷,却也未伸手接过包袱,只盯着玉成看了良久。一双清冷的眼睛内流光弯转,晴明不定。玉成举的胳膊酸麻的时候,凤孙才缓缓道:“午后还要听师父考问,事毕自然归去。”玉成站在原地,不晓得自己是该转身回去告知刘氏,还是等着凤孙,两下为难。墙头上的小乞儿见他呆傻的样子忍不住噗嗤一乐,一个不稳,竟是从墙上掉了下来。玉成手疾眼快,飞奔过去堪堪将那孩子抱在了怀里。小乞儿感激的看了玉成一眼,冲他弯腰施礼,只说谢郎君的救命之恩。玉成摆了摆手,从怀里掏出刘氏给他的点心,塞了一块在那孩子手里,“吃吧,压压惊。”小乞儿低低的欢呼了一声,一口将点心塞进嘴里,满嘴鼓鼓囊囊的道谢,直噎的翻白眼。玉成从随身的水囊里倒了些水给他,孩子咕嘟灌了一大口,挺着脖子半晌,才算是将这口吃食咽了下去。

那厢有一人推了门走进了房,玉成遥遥瞧着竟然是门口同他搭话的那个方脸浓眉的老头。接着听见凤孙鞠躬,尊称其,“夫子。”

因明日便是休假,今日原本便是考试的日子。所以贾学廉简单的同凤孙聊了两句,便直奔主题。

问道:“石確所谏云何?”。

凤孙朗声回答道:“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於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贾学廉满意的点了点头,“《诗经》中‘式微’一首,何解?”

玉成听着恍若天书,懵懂不知贾夫子所言是何物,只张着嘴巴等着听。

凤孙不假思索的答道:“《诗》中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可解。”

贾学廉看起来并不满意,“前几日令你所做的论,可曾做好?”

凤孙双手奉上一卷文,贾学廉接过来,念到,“‘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嗯,常识尔尔,无新意。”略微评论了之后又读道:“论者,伦也;lún_lǐ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自《论语》以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他略微点了点头,“此处已见妙处。”

待他读到“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阴阳莫忒,鬼神靡遁。说尔飞钳,呼吸沮劝。”之时,忍不住站起来,拍手叫好。贾学廉赞赏的看着自己最得意的小弟子,“凤孙此文一旦传开,洛阳纸贵啊。”

玉成没听明白老头说的是什么,只觉得“贵”必然是极好的。又看见老头儿捻着胡须,看表情很是满意。心中不由的升起一丝自豪来。他一高兴就填了一块糕在嘴里,也灌了一口水,蹲在墙根底下吃。小乞儿见玉成人生的好,言行举止又颇亲切,不似凤孙那般一尘不染的人品,不一会就同他熟识起来。两个人一起蹲在墙根儿底下吃点心,灌凉水。“想不到成大郎也是随性之人。”那孩子瞧见玉成撩着衣襟,蹲的随心所欲,不由的道。

玉成灌了一口凉水,随便用袖子擦了擦嘴巴,又把水囊递给乞儿,“某算哪门子公子。”他冲着屋内怒了努嘴,真心实意的道:“不及其万分之一。”

小乞儿看了看屋内,又看了看玉成,“人说龙生九子……”玉成摇头摆手,只笑,却不说话。小乞儿有心安抚他几句,然巨大的差距横在两人之间,他却也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词来,只得给了玉成一个同情的眼神。
<

状态提示:第3节(2/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