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2/3)

华婉将新烹的茶给王爷斟上,稳稳地将紫砂茶壶放下,认真问道:“何事?”

“今后不管什么年节,辅国公府上须是头一份。”姜恪郑重道。华婉大惊,辅国公府上是头一份,那大兴宫呢?皇上和皇太后那怎么说?姜恪又道:“不论何时,但凡荣安长公主有求,你都要应下。”荣安长公主端雅淑德,寻常怎会拿琐事相扰,若有话说,必定是极难解决的大事。华婉将王爷的话在心中过了一圈,对着姜恪严肃的面容,点头道:“我记下了。”

见华婉那恨不能把话深深刻到脑子里永远不忘的模样,姜恪不禁笑道:“你也不必紧张,只需上点心便可。”

华婉点点头,说:“我知道分寸。”她注意到,当王爷说到“今后不管什么年节,辅国公府上须是头一份。”时,她眼中那一闪而过的不是端端敬意而是深入心髓的恨意。她不明白为何王爷这般顾忌辅国公,但凭着她对王爷的了解,今后总有一天,豫王府与辅国公府定是你死我活两不相容的。

她要早做心理准备,免得到时候一概不知的成了王爷的累赘,她未必有能耐助王爷成事,但也不能败事有余罢?!华婉暗暗想道。

☆、32第三十二回

华婉那犹显稚气的小脸绷得紧紧的,一双润泽的杏目中满是坚定、果毅与郑重,仿佛是下了什么大决心一般。

她怎么这样小?明明只比自己小一年,怎么看起来还是这样稚嫩,像个刚过总角的女童,两颊还坠了两团软软粉粉的婴儿肥,不过她的眼睛真好看,不对,她哪都好看,只是眼睛尤其好看,一睁一合间如珠玉璀璨,万千风情皆蕴含其中。姜恪又想,十三嫂、八嫂、十五嫂十七岁的时候都生两个孩子了,她就肯定不行,幸好我不要她给我生孩子。

姜恪也不知自己怎么了,想着想着便入了神。华婉只以为她正考虑正事,便也默默的坐着,不去扰她。直到长安来寻人道,诸葛先生有要事同王爷相商,此时正在外书房候着。

姜恪看了看墙角的钟漏,对华婉温声道:“晚膳就不过来了,若是晚间我回来迟了,你就先睡吧,不必等我。”

华婉应下了,一面送她出门,一面道:“你快去罢,别耽误事了。”这些日子她也知道了,诸葛晖是豫王府首席幕僚,王爷很是倚重,他既说有要事相商,那便不可耽搁了。

姜恪深深的看了她一眼,她的目光如夜间琉璃瓦上皎洁的月光般清冷温润,眼底还有着毫不掩饰的暧昧。华婉不由便红了脸,低下头,抿了抿唇,轻轻道一声:“快去罢,早去早回。”她才发现她这样叨念的语气多像一个送丈夫出门的妻子。

姜恪哈哈大笑,高兴的走了。

过了几天,姜恪果然来与她说那齐世子的事。话说那侍婢也有些本事,不知用了什么法子说服了世子瞒着齐王包下了醉临江摆了四十八卓席面。那些个王爷、郡王早看惯了齐世子的荒唐事,没到齐王面前嚼舌根,自然也不会到席,大多也是像华婉一般遣了有头脸的管事,贺上一番了事。可下头的人遇上了这样好的巴结权贵的机会自不会错过,齐世子再不济也是太祖高皇帝的亲孙子,流的是姜氏皇族的血脉,当日不少官员商贾亲自携礼相贺。

这事瞒得了齐王一日两日,却不能永远瞒下去。姜恪眉飞色舞的说道:“也不知六皇伯从哪找了根齐眉棍来,冲到醉临江逮着个九哥身边的小厮就打,九哥听到风声,从后门跑了,六皇伯收拾了那些个只会在主子身边胡乱揣掇的奴才,拎了齐眉棍就追上去,追得九哥没命的跑了大半个京城,本王在金吾卫都听见风声了。最后老九还是叫六皇伯抓回去了,不晓得这次要吃多少家法。”

她说得生动,华婉想象着齐世子一身狼狈连滚带爬的模样,还有齐王爷举着齐眉棍气得吹胡子瞪眼,父子两一个跑一个追,好不壮观,也是忍俊不禁。

“唉~”姜恪忽然转了话锋,十分惋惜的叹了口气:“当初母后给我与皇兄说,太祖起事那会儿,六皇伯多英勇,以一当百,身先士卒,蒙古人听了姜舒明的名号连站都站不稳,我与皇兄还不信,没想到过了这许多年,竟在京城街头重见六皇伯雄风。”语气里做出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味道。

这人,就连调侃戏谑也拐弯抹角的,平淡惋惜的语气下藏了无比尖锐的讽刺。

华婉敛了笑,道:“六皇伯也只是为了子孙平安顺遂。”

“若连自保都没有,常日躲在父亲羽翼之下寻求庇佑,也枉为姜氏后裔了!”姜恪对华婉的说法很不以为然,毫不掩饰鄙夷与不屑。

她说得有道理,即便是寻常世家大族若无自保能力,也会被族人肆意欺凌,何况是皇族中人?齐王爷能护得世子一时,却护不了一世。

齐世子这样长久在齐王的羽翼底下,等有一天,齐王薨逝,他可怎么办?如今的世道,失了父亲保护的孩子日子将何等艰难?华婉脱口问道:“父皇驾崩时,王爷才十三罢?”姜恪一愣,不知她为何发此一问,下意识的点了点头。华婉不由的想到,天启末年,先帝猝然驾崩,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十三岁的小小少年面对这样忽如其来的虎狼境地是如何的艰难无望?又有大臣以她嫡兄体弱多病,功坚不足为由,想要立她为帝,那时的她是如何抉择?如何说服那些将身家性命寄托在她身上的大臣改立今上,而之后又是如何保下

状态提示:第21节(2/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