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2/3)
之把他喜爱的如同自己的心头宝,当做了衣钵的传人。
林师父年纪已有六十出头,师母看着年龄也差不多,他们的小儿子林海也跟秦爸差不多大,有三十多了,大儿子没从医反而从政,小儿子开始也不愿学医反而跑去当了兵,复原时年纪还不算太大,幸好有小时候打得底子,又重新把医术拾起来,但林师傅心里总是遗憾,其他的弟子天分没有秦思陶这么出众的(让一个20岁的大学生披着5岁的皮学习能不快么),而且年纪都大了,各自有了去处,多在大城市的医院任职。于是更加看重秦思陶,手把手的给他启蒙,师母就也十分疼他。
林师父家住在孔子故里,民风十分淳朴。他家世代行医,他给父老乡亲看病常常少收诊金,让乡人交口称赞。林家于医药良方方面颇有传承,兼之此时乡野之地也有许多草木可入药,常常闲暇之余带了秦思陶去采药辩药,坐镇之时也让秦思陶在旁观看。
秦思陶在李良大夫那里只是把医书背过了,有些浅显的问题也舔着脸请教了李良,但到底不如林仁之讲的详细,逐字逐句一一细细讲解,让秦思陶颇有种高三老师讲解文言文的感觉。
林仁之是个很讲究古礼的人,这点李良老头一点也没虚言。他入门只是可是给师傅磕过头的,还在药王孙思邈的画像前进了香。据说师傅的前四个徒弟们也个个如此,对他十分恭谨。
秦思陶两辈子加起来也没经历过这么郑重的仪式,颇觉得新鲜,虽然仪式郑重,但林师傅实在是有种慈眉善目的医者形象,让他十分亲近,连离了父母居住的寂寞惶恐都没大有。
每日诵读医书,陪伴师傅左右坐堂,认全了药柜里的药之后偶尔似摸似样的拿着小秤帮忙称药,晚上跟着师傅练练大字,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
偶尔秦妈想他,就给他写信,秦思陶也写了自己学习时的趣事和乡间的好玩之事回信,笑称自己上了寄宿制的幼儿园,让秦妈不要担心。逢年过节师傅体恤他年纪小,让留在身边的、年长他十五岁的四徒弟送他回家团聚,有时秦妈和秦爸也带了秦思行来林师傅这里看他。
秦家大哥秦思行童鞋刚开始时还为爸妈把小弟送去远处学医而自己没有这个待遇感到不忿,但来探望小弟时,发现小弟五点就起床读医书背方子,白天不能出去撒野似的玩,得老老实实跟师傅坐堂,晚上还得习大字,这种日子于他来说实在是不可想象,哪个男孩子能坐得住呢?于是看小弟时就带了怜悯之色,看的秦思陶哭笑不得。他上辈子是个宅女,可以一个星期都守着电脑不出去,这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可以给他玩,电视什么的他也不爱看,没什么娱乐,还不如琢磨病人的症状什么的有意思呢,再说他师傅也不是每天把他拘在屋里,常常带他去山间田野转转的。对于心疼的秦爸秦妈就一味表示这样的日子他很快活,比上幼儿园好多了。
秦爸秦妈虽然疼他,但见儿子从小这么心志坚定,觉得学好了医以后也算个本事,技多不压身嘛,也就随他去了,只坚持上了小学之后好好学习,秦妈这个老师可是要考校他的功课的。
其实秦思陶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学习的,他年纪小,师傅也不束缚他,平时闲暇了他还写写笑话和小故事投稿,这在秦妈那里已经被秦爸过了明路,稿费什么的都寄到师傅这里来。秦思陶当这是个孝敬,但林仁之怎会贪这心爱小徒弟的孝敬,每每收好了稿费单子,攒了一攒就带他去邮局取了,再去银行存了给他攒着。
********************************************************************************************
秦思陶骑在驴背上,让它顺着回林氏药堂的路走着,也不牵着缰绳,只自顾自的吹一只竹笛。自己陶醉的很,觉得几百年前古人也不过如是。
这笛子是他四师兄教他认的五线谱。说起来,他四个师兄也算个个出息。大师兄在京城的大医院,算得上是专家,二师兄当了k省的药监局长,三师兄林海是秦思陶家所在省的挂得上号的专家,这三个师兄年纪都是秦爸那一辈人了,对师傅的小师弟也颇为疼爱。四师兄林城是官二代,家在省城,老家在这里,林父也跟林师父家有旧。因他小时候体弱多病,林父求了林师父帮忙诊治,一来二去,林城也开始对学医有了兴趣,求了林仁之收下了他。
他虽然拜了师,却不像秦思陶一样住在师父家,而是每个周末都坐车回来学习,其他时间在省城上学。林父对他的学习很上心,平时也把他送去学习钢琴、小提琴、书法这些兴趣特长班。他比秦思陶大了十五岁,刚开始是对秦思陶不以为然,玩的时候都不带他,觉得带小屁孩玩的都是保姆,他才不当保姆呢。见师父对这小屁孩比当初对他还好,还有点不忿,捉弄过他几回,反而被秦思陶识破,捉弄回来。这下他才正视这小孩儿,发现他确实聪明,背书过目不忘,是他所不能及。住在师父家里晚上都要随师父练字,开始秦思陶写的歪歪扭扭,林城还有意无意的嘲笑他,但自己也觉得跟个小孩儿比没什么意思。但是日子长了,秦思陶的字越写越好,毕竟秦思陶每晚都跟师父练字,林城回家之后还要学习功课和干些别的,常常顾不上练字,此消彼长,两人的差距越来越小,秦思陶的进步速度让他暗暗心惊,殊不知秦思
状态提示:第17节(2/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林师父年纪已有六十出头,师母看着年龄也差不多,他们的小儿子林海也跟秦爸差不多大,有三十多了,大儿子没从医反而从政,小儿子开始也不愿学医反而跑去当了兵,复原时年纪还不算太大,幸好有小时候打得底子,又重新把医术拾起来,但林师傅心里总是遗憾,其他的弟子天分没有秦思陶这么出众的(让一个20岁的大学生披着5岁的皮学习能不快么),而且年纪都大了,各自有了去处,多在大城市的医院任职。于是更加看重秦思陶,手把手的给他启蒙,师母就也十分疼他。
林师父家住在孔子故里,民风十分淳朴。他家世代行医,他给父老乡亲看病常常少收诊金,让乡人交口称赞。林家于医药良方方面颇有传承,兼之此时乡野之地也有许多草木可入药,常常闲暇之余带了秦思陶去采药辩药,坐镇之时也让秦思陶在旁观看。
秦思陶在李良大夫那里只是把医书背过了,有些浅显的问题也舔着脸请教了李良,但到底不如林仁之讲的详细,逐字逐句一一细细讲解,让秦思陶颇有种高三老师讲解文言文的感觉。
林仁之是个很讲究古礼的人,这点李良老头一点也没虚言。他入门只是可是给师傅磕过头的,还在药王孙思邈的画像前进了香。据说师傅的前四个徒弟们也个个如此,对他十分恭谨。
秦思陶两辈子加起来也没经历过这么郑重的仪式,颇觉得新鲜,虽然仪式郑重,但林师傅实在是有种慈眉善目的医者形象,让他十分亲近,连离了父母居住的寂寞惶恐都没大有。
每日诵读医书,陪伴师傅左右坐堂,认全了药柜里的药之后偶尔似摸似样的拿着小秤帮忙称药,晚上跟着师傅练练大字,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
偶尔秦妈想他,就给他写信,秦思陶也写了自己学习时的趣事和乡间的好玩之事回信,笑称自己上了寄宿制的幼儿园,让秦妈不要担心。逢年过节师傅体恤他年纪小,让留在身边的、年长他十五岁的四徒弟送他回家团聚,有时秦妈和秦爸也带了秦思行来林师傅这里看他。
秦家大哥秦思行童鞋刚开始时还为爸妈把小弟送去远处学医而自己没有这个待遇感到不忿,但来探望小弟时,发现小弟五点就起床读医书背方子,白天不能出去撒野似的玩,得老老实实跟师傅坐堂,晚上还得习大字,这种日子于他来说实在是不可想象,哪个男孩子能坐得住呢?于是看小弟时就带了怜悯之色,看的秦思陶哭笑不得。他上辈子是个宅女,可以一个星期都守着电脑不出去,这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可以给他玩,电视什么的他也不爱看,没什么娱乐,还不如琢磨病人的症状什么的有意思呢,再说他师傅也不是每天把他拘在屋里,常常带他去山间田野转转的。对于心疼的秦爸秦妈就一味表示这样的日子他很快活,比上幼儿园好多了。
秦爸秦妈虽然疼他,但见儿子从小这么心志坚定,觉得学好了医以后也算个本事,技多不压身嘛,也就随他去了,只坚持上了小学之后好好学习,秦妈这个老师可是要考校他的功课的。
其实秦思陶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学习的,他年纪小,师傅也不束缚他,平时闲暇了他还写写笑话和小故事投稿,这在秦妈那里已经被秦爸过了明路,稿费什么的都寄到师傅这里来。秦思陶当这是个孝敬,但林仁之怎会贪这心爱小徒弟的孝敬,每每收好了稿费单子,攒了一攒就带他去邮局取了,再去银行存了给他攒着。
********************************************************************************************
秦思陶骑在驴背上,让它顺着回林氏药堂的路走着,也不牵着缰绳,只自顾自的吹一只竹笛。自己陶醉的很,觉得几百年前古人也不过如是。
这笛子是他四师兄教他认的五线谱。说起来,他四个师兄也算个个出息。大师兄在京城的大医院,算得上是专家,二师兄当了k省的药监局长,三师兄林海是秦思陶家所在省的挂得上号的专家,这三个师兄年纪都是秦爸那一辈人了,对师傅的小师弟也颇为疼爱。四师兄林城是官二代,家在省城,老家在这里,林父也跟林师父家有旧。因他小时候体弱多病,林父求了林师父帮忙诊治,一来二去,林城也开始对学医有了兴趣,求了林仁之收下了他。
他虽然拜了师,却不像秦思陶一样住在师父家,而是每个周末都坐车回来学习,其他时间在省城上学。林父对他的学习很上心,平时也把他送去学习钢琴、小提琴、书法这些兴趣特长班。他比秦思陶大了十五岁,刚开始是对秦思陶不以为然,玩的时候都不带他,觉得带小屁孩玩的都是保姆,他才不当保姆呢。见师父对这小屁孩比当初对他还好,还有点不忿,捉弄过他几回,反而被秦思陶识破,捉弄回来。这下他才正视这小孩儿,发现他确实聪明,背书过目不忘,是他所不能及。住在师父家里晚上都要随师父练字,开始秦思陶写的歪歪扭扭,林城还有意无意的嘲笑他,但自己也觉得跟个小孩儿比没什么意思。但是日子长了,秦思陶的字越写越好,毕竟秦思陶每晚都跟师父练字,林城回家之后还要学习功课和干些别的,常常顾不上练字,此消彼长,两人的差距越来越小,秦思陶的进步速度让他暗暗心惊,殊不知秦思
状态提示:第17节(2/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