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1/2)


***

欧阳珏在一片混沌当中回想着自己短暂的一生。

他生于一个贫贱之家,家无片瓦遮头,缸没粒米饱腹,好在父母恩爱兄妹友爱。只是这也当不了饭吃,便这么饱一顿饿三顿地拉扯着长大了,跟养牲口似的——倒是日后的欧阳珏想起来,也不觉得那有多苦,大概是时间淡化了苦难,总觉得一切都还好。

当时他也不叫欧阳珏,甚至根本没有正儿八经的名,家人打小就叫他阿福,叫着叫着直到他满了十岁。

那天母亲来了葵水腹痛,便让孩子们帮忙将柴火送去村私塾里,多少也是三个铜板。

他粗生粗养惯了,和哥哥妹妹仨便拖着柴火去了私塾。先生还在上课,他们仨便乖乖地坐在院子里吃果子——私塾的小童很大方,还给他们端了水和一盘洗得干干净净的果子。

他们仨平时在田地里野惯了,却偏偏不敢在私塾里放肆。也说不上为什么,先生和小童都没骂过他们,可就有种不敢大声说话的顾忌。好些年后欧阳珏再想起这事才想出了道理,些许是因为人天生都有向往高贵的品格,所以若本来都光着身子也没什么,一旦有一个人穿了衣裳,其他人便会觉得自己尴尬困窘。这倒也不算坏事。

阿福比哥哥和妹妹要更顽皮好动些,他吃了两颗果子,忍不住趁着小童走开的时候蹑手蹑脚朝课室走去。他的哥哥和妹妹正忙着吃,没顾上他。

阿福弓着腰蹲在廊下,扒着窗户往里面。那些和阿福差不多大的学生们坐得整整齐齐的,也穿得齐齐整整的,正一片安静地趴在桌上写字。有些人写得歪歪扭扭,有的人写得一笔一划。阿福不识字,但也莫名能看出些好歹来。

先生正背对着窗口,微微弯下身去,握着一个眉目清秀的孩子的手腕,温和道:“手不要抖,将力气沉到腕上。”

阿福想读书,因为他常听大人们羡慕地说过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可大人们说归说,说完了就没有后招了,哪能舍得一咬牙将半年的米钱拿来请先生送束脩呢?何况家里还不止一个孩子,送了这个能不送那个?干脆都不送吧。

阿福挺委屈的,因为他知道自家哥哥和妹妹不喜欢读书,才不会吃味呢。

阿福正胡思乱想着,忽然听到屋里那个被先生握着手的孩子嚷了起来:“先生,有人在偷看!”

这一声如石投净水,激起了波澜,屋里的孩子们都抬头看了过来,还有人认出了阿福。

阿福有些窘迫,连连弓腰朝先生道歉:“我、我只是想看看,我就走,对不起。”

先生朝外走来:“我记得你是牛嫂家的孩子,是送柴火来了?”

阿福点头:“我娘身子不舒服,我和我哥哥妹妹一起送来的,柴火放在院里了。清月哥哥让我们等您下课再结账,我、我坐不住,就想到处看看……我这就坐回去,您接着上课吧!”

先生丝毫没生气,他掏出三枚铜钱给阿福,随口问了句:“你倒口齿不含糊,读过书?”

阿福挠挠头,笑道:“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呢,我家里没钱。”

先生本来只是随口问问,闻言不由得多看了阿福几眼。

他并非没见过大方聪慧的孩子,只不过多少也都是读过书开过智的孩童,到底跟只在田埂间瞎窜的盲流差距甚大,并且这差距会随着年纪日增而越来越大,最终再成为新一辈的贵族和平民,三六九等就是这么稳固着。

阿福的父母他见过,和一般村野夫妇毫无差别,一般而言这种家里教出来的没读过书的孩子不论心地,总难免露些怯,言语之间也会有点迷糊。

而阿福虽然也有些羞涩,但看得出来只是出自对扰乱了清净的歉意而已,而且言行举止竟还有些读书人的风范。

先生又随口合了一声:“你倒是举止有礼,不像没上过学。”

阿福矜持地笑了笑,没说话。他的哥哥终于吃完了果子想起了弟弟,找到这儿来,恰好听到先生的话,便笑道:“阿福从小喜欢学别人,学谁像谁,这是学村西的张秀才呢!”

***

拿了钱,阿福和哥哥妹妹就回了家,也没太把那事放在心上。早早地吃了晚饭,各自收拾着灶台土炕,忽然听到外头有人在喊:“阿福,阿福!”

阿福出了屋子,傍晚的天边满是云彩,衬得人都染上了一身金红的色彩。那个口口声声叫着他名字的人也是个小孩,就是之前在课室里叫嚷的那个,跟他一般高,穿着私塾的校服,唇红齿白,十分好看。

阿福问:“你找我?”

小孩点了点头:“我们下午在私塾见过,我也叫阿伏,不过是伏羲的伏。”

阿福听说过伏羲的故事,可他并不知道伏羲的伏和自己的福有哪里不一样,只好装作听懂了似的点点头,等着对方说下去。

阿伏注意着他的表情,越来越满意,歪着头问:“我想要你做我的陪读,每月一两银子,你愿不愿意?”

阿福怔了怔,反问:“我当然愿意,可为什么你要选我?”这于他而言自然是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于对方而言,似乎根本没必要特意找一个大字不识的同龄人做陪读吧?

阿伏有点不自在地摸了摸鼻梁,道:“可能因为你跟我差不多高。”

阿福笑了,也没太计较他明显瞎说:“我答应你,可我得和我家人说一声。”

阿伏点头:“商量好

状态提示:第18节(1/2)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