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2/2)

洛邑(洛城),但未及实施。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对“天下之中”的洛邑进行大规模营建工作。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据《逸周书.作各隹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等式样,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的通道。

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洛邑。周公营建成周城,设明堂宗庙,洛邑成为周王朝的都城。新都建成后,按《何尊》铭文所记,成王“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义民”,洛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原有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建立各项典章制度,是为礼乐制度。其内容是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行礼仪要用乐配,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章。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申侯联合犬戎攻破宗周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元年(前年),平王由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夹辅,东徙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始,周代实行的以镐京、洛邑共同为都的两都制变为以洛邑为唯一都堀的国都制度。

周敬王十年,由于成周毁于王子朝之乱,而王子朝之余党犹存。周请诸侯为周筑城。于是晋魏舒、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鲁仲孙何忌、郑国参等大夫会于京师。晋士弥牟制订工程方案,计算城墙高度、长度、厚度和沟渠深宽,考察土方数量、运输远近,以及所需器材和粮食,预计用工多少和完工日期,以命令诸侯服役。次年夏,诸侯之大夫率其役徙筑成周城,三旬而成,诸侯之师归去。

汉高帝五年,刘邦称帝,定都洛阳,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他说,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群臣悦服。

建武元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重建汉朝,史称东汉。

东汉中平六年,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

晋武帝泰始元年,晋王司马炎废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都洛阳。

西晋永嘉五年,匈奴贵族汉主刘聪派刘曜等攻破洛阳,杀晋官民三万余人,掳晋怀帝,焚烧洛阳城,洛城化为灰烬,西晋灭亡。

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崇武帝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崇武帝令张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用工万人。又造显仁宫,发江南奇材异石至洛阳,迁全国大商贾数万家,充实洛阳。又开凿通济渠和周围二百里的西苑。次年,东京修建完工。

崇武帝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廛河,洛水横贯其间,分外郭、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圆壁城和曜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洛阳城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人进了洛阳城西阳门,哇!好热闹好繁华!繁华的街道上满是熙来攘往的人潮车阵,小贩的吆喝声更是此起彼落,不曾静过片刻。

“哇!这洛阳城真的好热闹喔!”冰冷儿兴奋得又叫又跳,完全看不出她已是三十二岁的妇人。

张琅也兴奋地东瞅西看,他们从没到过洛阳,只是听别人说过洛阳的繁华,现在终于看见了,怎不兴奋呢。

正是春天,阳光明媚。

他们发现洛阳人穿着都很考究,不管男女老幼,个个衣裳鲜亮,张琅他们身上穿的衣裳在别的地方还很打眼,可和洛阳人的穿着一比,可差远了。也难怪,崇武帝就是个奢华无度的主,上行下效嘛,所以洛阳人不管有没有饭吃,先要买件好衣裳穿。

-


状态提示:第35部分(2/2)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