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托孤之痛(2/4)

亮与赵云一直是很近的,这是诸葛亮的心计。赵云与关羽、张飞相比,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要次一些。诸葛亮要在刘备这个核心集团中找一个支持者,自然只有找赵云。但赵云这个人真的光明磊落,不管孔明怎样特别亲近他,他都按他的行为准则做人。但诸葛亮对赵云的态度影响了刘备对赵云的态度,尽管刘备非常信任赵云,但从没有像关羽、张飞那样重用过赵云,甚至还比不上魏延。这个话题我留在后面再说,在刘备心里,诸葛亮拉拢赵云,是在搞帮派,培植自己的势力。只是一直没有明说,但也暗中做了防备。到了最后,他作了巧妙的点破。刘备在临终托孤时,见到马谡在场,然后支开马谡问孔明这个人怎样,孔明说是个经天纬地之才。刘备告诫孔明,这个人言过其实,一定要慎重使用。在刘备心里,很多人是不称职的,他都没有单独交代。唯一的就是马谡,除了马谡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外,这个人与孔明走得太近,是主要原因。刘备此时已没有能力与资格说破,刘备的英明告诉自己说明了比不说危险更大,不说又不行。只有这样的巧妙点破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孔明是在培植自己的亲信。第一次北伐中,守街亭的合适人选多的是,怎么也轮不到马谡来守这个咽喉之地。老将魏延、吴懿就在眼前,他们俩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此时却选用最不放心的马谡,如果说孔明一生办事谨慎的话,那么这次冒天大的风险别开魏延、吴懿不用,其培植自己亲信之心就是司马昭之心了。

第三件事让关羽守荆州别有企图。如果说亲近赵云是拉帮结派,培植亲信的话,那么让关羽守荆州是另有企图。刘备征战益州,遇到麻烦,让孔明去帮忙。在留守荆州人选上,当时有张飞、赵云、关羽可供选择。让孔明自行作主,孔明见刘备派来的是关羽的义子关平,由此揣测刘备是想让关羽守荆州。关羽守荆州在当时看来是最好的选择,但从关羽的本身性格来看是做错误的选择。因为这人太清高,不与士大夫为伍。后来丢失荆州与关羽的性格有关,孙权几次派人到荆州,希望与关羽结为亲家,巩固孙刘联盟。关羽不但不领情,还把孙权大骂了一顿,由此惹恼了孙权。伟人对此发过感叹,说关羽不懂统一战线。从这个角度说,关羽守荆州更是最不合适的人选。诸葛亮对关羽的为人不是不清楚,他也深知关羽守荆州不放心。后来得了汉中,回到益州后,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这个问题。孔明为什么要将这么一个不放心的人放在一个最为重要而又不放心的地方呢?在诸葛亮看来,当时可谓一箭双雕。公开讲,于刘备那里讲,他迎合了刘备的心意。私下里讲,从诸葛亮自己的角度讲,关羽与他一直不和,将其留在荆州,他甩开了一个麻烦。带走一个赵云,他有了半个知己,所以说孔明让关羽守荆州是另有企图。

第四件事,夸赞刘禅,尽说假话。孔明在刘备背后经常夸赞刘禅,有些话言过其实,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刘禅到底怎样,他刘备心里有数,而且这些夸奖刘禅的话又不直接当刘备面讲,而是让人巧妙地传到刘备那里,让刘备察觉到孔明是个揣摩主人心态,溜须拍马之徒。虽说还不是悭吝小人,老是为迎合主子心态而说假话总归不是一件好事。与上面让关羽留守荆州那件事联系起来看,不但不是好事,而且还会埋下祸患。再联系彭羕那件事看,这人爱打小报告。这些小事联系起来看,刘备不可能不对孔明的用意有所察觉,最少产生了担心。

第五件事,是发生在眼前的这件事。出兵东吴是一件本不应该发生的事,他刘备在心里也希望孔明千方百计予以阻止,最好如庞统一般出谋划策,让他比较;像征战汉中一样,能如法正,从过去、现在、将来给他作分析,让他刘备明白为什么不能出兵东吴而理屈词穷言听计从。可是孔明没有这样做,终于使他刘备惨败而归。在此现实面前,在此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使他刘备自己被逼得不得不向他孔明认错的地步。他刘备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几乎葬送了整个蜀汉政权。

刘备将这前后发生在孔明身上的这些事情联系起来,反复比较,他察觉到孔明是一个不放心的托孤大臣,是一个不可靠的人物。由此,刘备开始了第二个问题的痛苦思索!

孔明不是合适的托孤大臣,那么谁合适呢?孔明之外,更无他人。关羽、张飞已离他而去,而此时太子的老师许靖也撒手而去。庞统即使在也不一定合适,法正,他又一次想起法正。要是法正在,那就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可惜这人也离他而去,但这人在他心里面太深,一下子总难丢开。由此他又想起了法正要为他娶老婆这件事来。法正让他娶了一个寡妇作老婆,而且这个寡妇还是刘焉的儿媳,刘璋的嫂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上说都不合适,一个皇帝要一个寡妇做皇后,谁都笑话。从宗族上讲还是刘璋哥哥刘焉的老婆,应是本家。从恩怨来讲,我占了他婆家的地盘,应是仇人。可是法正却偏偏说是好事,说这个寡妇是大将吴懿的妹妹。因为法正的话,刘备一般是不大多想的,总觉得他讲的一定是有道理。所以刘备理解的也执行,不理解的也执行。尽管不情愿,还是讨过来作了老婆。今天想来,这法正还真是有眼光。莫非他当初就想到了这一天,想到了我刘备一旦离开,无人节度诸葛亮而布

状态提示:第三节 托孤之痛(2/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