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少年英雄(2/4)

整顿军队吗?能说我们是准备对蜀国用兵吗?孙权的明智在于以己与之类比,明断是非,见微知著,巩固与发展了孙刘联盟。

孙权的深谋远虑更多的表现在他对未来趋势的远见卓识上。《三国志.诸葛瑾传》记载有这样一件事情。陆逊上表孙权,说曹丕死后继位的皇帝选用忠良,刑罚宽松,布施恩惠,减免赋役,以争取民心,以此给我们带来的威胁,有甚于曹操。孙权对诸葛瑾说,他认为不是这样的,新继位的皇帝肯定不如曹丕,更不如曹操,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担心国内会更加动荡不安,担心自己坐不稳江山罢了。孙权让诸葛瑾注意搜集北方传来的消息,并说,事实会证明一向以计划筹算见长的陆逊恐怕这一次筹算不准确了,事实证明了孙权的预言是正确的。

孟尝君讲过狡兔三窟的故事,大家也很信服狡兔三窟的生存智慧。狡兔三窟的智慧就是深谋远虑,为什么狡兔为了生存要为自己准备三个窝呢?洞穴多,体现智慧多,以变来迷惑猎人,保护自己,而且不但要为自己准备多个洞穴,而且这些洞穴还要注意布局合理,且有隐蔽性,适合生存,便于逃生。孙权的深谋远虑正是狡兔三窟的智慧。其面对现实,居安思危,其谋在防。其面对现实,着眼未来,防患于未然,其谋在变。其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其谋在理。概括起来讲,世道是多变的,生存在多变的世道里,一定要为自己预备多种应变的合理方案。孙权这样做了,所以,孙权在剧烈动荡的社会之中能称霸一方。

三、诡计多端。

说孙权诡计多端,似乎有点不合乎实际。陈寿只说孙权崇尚谋略智计,所以孙权没有那么诡。如果说孙权不诡,他又那么变化不定,确实令对手捉摸不透,应该说还是很诡。只是孙权的诡,不是像阴谋家那样藏着、掖着,孙权的诡是昭示天下,告诉他的对手曹操、刘备,咱既可以做盟友,也会变成敌人。到底什么时候是盟友,什么时候又变成了敌人,一切由我孙权说了算。由盟友变成敌人,由敌人变成盟友,一切都在变,其变有三个特点。

其一,为了利益,孙权朝秦暮楚。

孙权在曹操与刘备之间就是这样朝秦暮楚,没有定式,或许今天是刘备的盟友,明天就是刘备的敌人;今天是曹操的敌人,明天说不定就是曹操的盟友。孙权就是这样朝秦暮楚,变来变去,摇摆不定。但孙权这种变来变去,摇摆不定的特点,不属于那种墙头草式的没有根底式的摇摆,一切由疾风摆布,捉弄。孙权的变来变去、摇摆不定是脚踏实地,不受曹操、刘备摆布,完全由自己掌控,由利益决定。谁对他有利他就倒向谁,谁对他不利,他就倒戈。有人说,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用在孙权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孙权一生经历了。这是赤壁之战,襄阳之战,夷陵之战。襄阳之战孙权的主战场在关羽的后方,没有直接与关羽正面交锋。这恰好证明了孙权的朝秦暮楚。

赤壁之战,孙权联合刘备打败了曹操。襄阳之战,孙权联合曹操打败了刘备,实际上是关羽。夷陵之战,孙权先稳住曹魏,再与刘备开战,最后一把火将刘备烧得七零八落,让刘备举手回老家了。

本来,赤壁之战,不关孙权多大的事。曹操在受降了刘琮后,给孙权写信,要与之会猎于吴,只是想吓唬吓唬孙权,警告孙权不要乱动,曹操真正地猎物是刘备。孙权居安思危,从刘备的生存危机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存危机,唇亡齿寒。由此孙权决定联合弱小的刘备对抗强大的曹操,终于经赤壁一战使强大的曹操大败而逃回了北方,孙权因此赢得了自己的发展机遇。

襄阳之战也不关孙权多大的事,是关羽出兵征伐曹操。关羽这次行动对曹操触动很大。吓得曹操动了迁都的念头,同时,给孙权的东吴政权也带来极大的威胁。孙权见到蜀汉政权发展的强劲,再加上守在荆州的关羽,犹如家门口蹲着一只猛虎,张着血淋淋的大口,对准孙权,孙权时时都感觉到有被这只老虎吃掉的威胁。现在,这只老虎正好要对曹操下口,孙权利用这一机会,由刘备的盟友变成了曹操的盟友,联合曹操,利用曹操,终于清除了整天蹲在自己家门口的关羽。

消灭了关羽,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只有这夷陵之战,孙权于刘备是一对一的单挑,说单挑也不完全是,孙权在与刘备开战之前,又不停地向曹操示好。这时曹操走了,曹丕是曹魏集团的掌门人。孙权为了一心一意的对付刘备,不惜向曹丕称臣,接受曹丕吴王的封号,以此稳住曹丕,不让其在背后捅刀子。北方安定好了后,西边,孙权也做好了对付刘备的准备。本来,孙权无意与刘备翻脸,杀了关羽后,孙权曾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出使蜀汉,愿意承认错误,愿意归还荆州,愿意送还孙夫人,还愿意交还杀死张飞的凶手。这一切刘备都不予以理睬,这使得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个字,打,似乎是要从地球上清理掉孙吴政权。刘备对内部诸葛亮、赵云、秦宓等的苦谏也是置若罔闻,甚至还有反感。这时的刘备满以为一举可以荡平江东政权,没有想到被东吴书生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逃到白帝城托孤去了。之所以说孙权这次夷陵之战也不完全是单挑,因为北方的曹魏拖住了刘备的一条腿,刘备为了防御曹魏,将

状态提示:第一节 少年英雄(2/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