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老革荒悖(2/4)

欲褒奖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由此推测孙权之所以在人人猜测孙权会任命张昭为丞相的时候总是出人意料的另选他人。孙权为什么不选择这样一位“忠謇方直,有大臣节”,而且也是自己十分敬重的张昭为丞相呢?也许就是因为张昭在赤壁之战中主和的缘故。然而对于张昭在赤壁之战中主和裴松之却另有看法。他认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扬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城匡弼,以成其业,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於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於孙氏,有大当於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裴松之站在大势上,以胸怀天下的视野,来看张昭在赤壁之战中主和这件事,认为张昭是顺应天下统一的大势,要是真的听从张昭的建议,天下百姓就可以少遭战乱之苦,天下就会归于统一。仅仅是不利于孙权的江东政权。

第二件事是张昭反对孙权派遣官员护送公孙渊的使者返回本辖区。这件事,事实证明张昭是对的,孙权是错的。但这个张昭也是得理不饶人。孙权知道错了,上门探视张昭,想赔礼道歉认错。张昭却不接受孙权的赔礼道歉,把孙权堵在外面,不让孙权进门。对于张昭不接受孙权赔礼道歉这件事,历史学家习凿齿有看法。他认为,“张昭于是乎不臣矣。夫臣人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身苟不绝,何愤怼之有?”习凿齿认为张昭做得太过分了,三次进谏,不被采纳,就应该知难而退。《论语》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事君数,斯辱矣。”没有止境的劝君王去做某件事,这是自取其辱。现在,孙权不接受你的建议,你还不停下来,这不是自取其辱吗?孙权不杀你就不错了,你还有什么怨恨呢?

知道了这两件事情,大家对于孙权与张昭之间的恩恩怨怨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都是一些荒唐事造成的。其实,这两件事都很难说谁对谁错。大家以为赤壁之战张昭主和错了,而裴松之以大局为重,从民族统一的大局与趋势看却认为张昭是对的,孙权只是从自己江东政权看才是对的。公孙渊事件张昭认为自己是对的,但孙权来认错,他又不接受,习凿齿认为张昭又错了。习凿齿还举例说为什么说张昭是错的,就是历史上不接受臣下进谏而最后获得成功的例子多的是。如秦穆公,晋文公就是这样。认为张昭得理不饶人有违君臣之道。

孙权之于张昭之间的荒唐事,说穿了就是一个胸怀的问题。双方能大度一点,就不会有这些荒唐的恩怨了。为什么不能大度一点呢?况且他们之间是相互信任的,孙权相信张昭的忠诚,张昭相信孙权是一位能成就大业的人主。为什么会因为一点点过节就会耿耿于怀呢?你说孙权没有胸怀吗?他连鲁肃借荆州给刘备最后造成莫大的麻烦这样一件大事都原谅了,况且张昭当年在赤壁之战中主和既有自身利益的考量,但更多的是从孙权江东政权的生存上考量,更多的是尽谋臣之责,也应该是无可厚非。说其不对我认为仅仅是站在不同的认识角度产生的不同见解罢了。张昭没有恶意或阴谋,不应成为孙权当做侮辱的把柄,而时不时加以奚落张昭。由此看来,只能归罪于孙权年事已高而又志得意满后显示的一种狂妄与昏庸。

三、孙权身后的荒唐事。

孙权去世后,其身后之事更荒唐。先是小儿子孙亮继位,后被孙琳废掉,贬黜孙亮为会稽王,时孙亮年才十六岁。后来,孙亮在会稽郡时,谣传孙亮将回京城做天子,而孙亮的宫女又告发孙亮让女巫祷告,其中有恶毒语言。有关官吏又把这些情况呈报给孙休。孙休把孙亮贬黜为候官侯,被遣送到他的封国,孙亮于途中自杀身亡。

孙琳贬黜孙亮后又迎孙休继位。孙休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在位时,对孙琳是忍气吞声,后来设计除了孙琳。

孙休三十岁去世,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孙皓继位。

孙皓的继位是左典军万彧的功劳。万彧是前乌程县令,在乌程任县令时,孙皓为乌程侯,两人关系很友好。孙休死后,万彧多次在丞相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面前夸耀孙皓是多么有才识,英明果断,遵纪守法。于是在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的撮合下,朝廷迎立孙皓继承了皇位。此时孙皓才二十三岁。

孙皓得志后,变得粗暴骄横,忌讳很多,贪恋酒色,朝廷大小官员都很失望。濮阳兴和张布很后悔。后来有人乘机在孙皓面前诬陷二人,孙皓处置了这两个人。

孙皓做的荒唐事一桩又一桩,罄竹难书。

孙皓先是害死了景皇后朱氏。这个朱氏是孙休的妃子太后,是个忠诚、老实、守法的妇人。孙休去世后,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曾就立孙皓为皇帝一事征求过景皇后朱氏的意见,这个老妇人说,我是个守寡的老妇人,那里懂得国家的谋划呢?只要国家不灭亡,宗庙有了依靠就可以了。孙皓害死朱氏后,又对孙休的四个儿子下了毒手。孙皓先将孙休的四个儿子遣送到吴郡的内城,

状态提示:第三节 老革荒悖(2/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