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分节阅读_30(4/4)

七十三章

太子的折子一上,百官还在疑虑,小心斟酌着是反对、支持或是中立时,在大清任职传教的洋人却是心急如焚了。先帝时汤若望曾很受器重,病危时议立嗣君,担心皇子年龄太小稳不住朝纲,有过立皇弟的想法,为此征询过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以康熙出过天花可终身免疫为理由支持了孝庄太后立皇三子的意见。可在康熙三年,却被杨光先诬告,鳌拜等辅政大臣将汤若望等钦天监官员定罪下狱,两年后汤若望含冤死于狱中,直到康熙亲政后才得以平反昭雪。南怀仁来华时是汤若望的助手,也因此事被牵连入狱,每次陪汤若望出庭、代他申辩,甚至放弃出狱的机会来办理汤若望的后事。后来康熙为汤若望平反时,用其精湛的天文历算知识证实了汤若望《时宪令》的正确,才得到康熙的器重,掌管了钦天监,后又为大清制作轻巧木炮、红衣铜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神功将军炮等各类火炮近600门,任兵部侍郎,二十七年去世时,得康熙赐谥号“勤敏”。

简言之,在大清的传教士是荣是辱,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九皇子胤禟十岁时因耳部患痈感染而高烧昏迷,一度危笃,精通外科的意大利传教士卢依道奉诏入宫全力救治,才让胤禟痊愈。可三十二年康熙得疟疾时,卢依道医治无效便被大清遣返回国。而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因进献金鸡纳霜有功,被康熙留京任职。

现在太子又开始对他们洋人有了意见,这可如何是好?便是此时朝中皇帝和其他大臣还没做出决定,可也不能坐以待毙啊,太子可是下一任皇帝,即使这次他们能幸免于难,可等太子继位了,也是在劫难逃。主啊,您的福音为何在这片东方土地上这么难传播,是对您忠诚的信徒的考验吗?

京中得到消息的传教士,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白晋宅子里开始商讨对策。

“白晋神父、张诚神父,您二位得大清皇帝的看重,能出入宫中,可知道这次太子为什么要对我们抱有这样大的敌意?”十几个传教士坐在客厅中,想从白晋、张诚口中得到确切的消息。

“太子是听说了殖民地的事,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意见,认为既然能出海侵占印度等国家,也就会进攻大清。”白晋解释道。

在座的神父都不由地沉默了,片刻后才有一个比较年长的汉名叫杨铭的英吉利国籍的神父开口道:“我们不辞舟楫之劳,远渡重洋来到大清,是为了传播上帝的福音。白晋神父、张诚神父,您二位担任着宫中侍讲的职位,应当在大清皇帝和太子面前为我们辩白。”

白晋沉默不语,张诚苦笑道:“1689年,大清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议界条约》,那次我和徐日升神父担任了谈判的翻译人员。现在太子在朝中说,因我等之故,大清才丧失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让其子民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族,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恐怕让各位失望了,现在的我,用大清百姓的话说,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这……这可怎么办好呢?”听了张诚的话,大家都有些慌了,没想到受大清皇帝宠幸的张诚都被拿来开刀了,看来太子这次是不准备放过他们了。

一阵窃窃私语响起,传教士之间三三两两地讨论着,可谁也拿不出个章程来,最后白晋说道:“此事我们还是选出一位特使来,将情况禀告给罗马那里,好让教皇大人知晓。至于大清皇帝和太子这里,只能再想想办法了。还有,如果情况越来越严重,各位神父……自己定夺吧。”

闻言,其他神父先是一震,然后纷纷开始沉思,杨铭神父面色有些晦暗,不悦地道:“白晋神父,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白晋面色不改,“这话什么意思,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以前是大清的皇帝和贵族们都没有意识到,现在他们已经发现了,那杨铭神父和你的同事们做过的事、或者是想做的事,就不可能再那么容易了。主教给我们的是爱与仁慈,不是……算了,我只是提醒一声,做决定的是杨铭神父你们自己。”

杨铭神父的面色更加难看了,看向白晋的眼神也越发的不善,“我也提醒白晋神父,还有在座各位一声,别因为大清给你们一些小恩小惠,就忘了自己的母国。”说完,也不等其他人有反应,就起身离开了。

杨铭神父走后,气氛变得尴尬起来,片刻后也有几位神父打着哈哈离去了,而留下的几位或是为难、或是迟疑,你看我,我看你,却都不说话,最后也是心思沉重地走了。最后剩下的张诚,摇了摇头,重重地叹了口气,白晋拍拍他的肩膀聊作宽慰。

……

咸福宫里被胤禩带来给良妃请安的玉佳,还没来得及坐稳,婉莹就来了,规规矩矩地给良妃请过安后,就心急火燎地要求带走玉佳,良妃才笑着点头,就拽着玉佳快步跑到御花园里。

“婉、婉莹……呼……你慢点”,玉佳喘着粗气说道,“你这是要带我去哪里?”

“去见皇玛法。”婉莹头也不回地讲道,却感觉手上一重,扑通一声响起,后面的玉佳没承受地住惊吓,脚下一个踉跄,扑倒在地了。

“没事吧?”婉莹这才停下,关心地问道。


状态提示:_分节阅读_30(4/4)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