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6/8)
以理解的样子,她是不支持白起搞文学创作的。所以当年,白起高考报志愿选择工科里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她十分的满意,因为大家都对她说,这个专业很好,非常适合男孩子,就业率好,工作稳定,靠技术吃饭,越老越吃香。然而,大学毕业之后,白起在制造行业并不安分,走马观花似的工作了三年后,白起已经彻底厌倦了工业技术这个香饽饽。母亲以为是白起学的专业不好,说后悔当初不应该选择这个专业。从派出所坐车回到家里,白起纠正说,不是这个专业的问题,是白起的问题,是白起不喜欢工业技术,是白起不适合读这个专业。母亲听了,便好脾气地安慰白起说,没关系,现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你好好想清楚,重新选择一个准准的专业。
说起报考研究生,论坛上,有一战、二战,甚至三战之说,而白起却是经历了四年的内战。从二零零九年开始,白起开始为考研做心理准备,当时想选择的专业是理论物理学。二〇一一年,白起重新开始准备考研,选择的专业是文学类。后来,断断续续,想过各种可能的专业,哲学,物理,新闻,历史,文学。白起开始厌倦自己的三心两意,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终将一事无成。但大部分时间里,白起却是自信满满,仿佛下一个瞬间,自己就会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写作家,一个历史学家,或是一个文学家。但母亲却十分现实,她提醒白起说,自古那些大家前半生都很贫寒,那白起得等多久才能享你的福呢!于是,白起和母亲达成了一个折中的协议,先有一份工作,再努力成为大家。既然白起不想再回制造业,于是白起选择了当一名教师,毕竟白起还是有一点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可是要当一名教师,白起的知识储备都是理科的,所以白起只能选择当一名理科的教师。于是,白起选择了物理学,一边当物理学的教师,一边报考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生。这个想法貌似是和母亲交谈之后的共同协议,但其实,白起似乎早在重庆就已经深思熟虑了,要不然白起也不会把所有书籍丢在重庆,单单把物理学的考研资料带回家来。因此,那一个月的时间,白起都埋头在了普通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知识里面。
清晨,母亲起得很早,她要到田里收获长豆角。她从不会叫上白起一起,说实话,白起自己也不想去。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那不是白起家的长豆角。母亲一个人管不过来,白起家的田租佃给了别人。所以,母亲是去帮白起的舅舅收获长豆角,当然还有就是白起姑姑家的长豆角,母亲每次都会跟白起强调,是因为帮过舅舅后,又帮了下姑姑,所以晚回来了。很奇怪,每次白起都不置与否,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跟白起解释这一点。或许她是怕白起埋怨,又或者,她是想特意告诉白起,她在帮姑姑。其中的奥妙在于,舅舅耕种长豆角的那块地其实是白起家的,而姑姑耕种长豆角的那块地其实是白起叔叔家的,所以这两块地是相邻着、连成一片的。白起只有一个亲叔叔,一个堂弟比白起小九岁,另一个堂弟和堂妹是龙凤胎,比白起小了将近二十岁。叔叔和婶婶去了县城里打工,堂弟在县城里读高中,另两个弟妹也就跟着到了县城里上幼儿园。家里剩下祖父和祖母,年过七旬。回到家那天,白起放下行李箱就去敲响了叔叔家的门。叔叔家和白起家是从一栋老房子的两端伸延出来的,老房子拆了大半,如今在两栋新房中间,只隔了一间老房子的客厅。祖父开的门,祖母也在家,他们知道白起那天回来,脸上挂着笑容,但还是有一丝不自然的表情被白起抓住,或许那是一种陌生感,熟悉的陌生感吧。
白起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农村的生活,准确说,是没有一个词能恰当去形容农村的生活。天气晴朗的一天,伴随着朝日的霞光,宁静的村庄在炊烟袅袅之中清醒过来。年轻人上山下田,开始了一天的农活。老人们多半呆在家里,摇着枯黄的芭蕉扇。孩子们四处串门,呼朋唤友。到了旁晚时分,夕阳悬挂在山头,炊烟袅袅下的村庄渐渐陷入夜幕当中安睡。夏季的旁晚经常迎来一场雷阵雨。特别是台风天,虽然台风跨越崇山峻岭来到这里,已经十分虚弱,但对于那些弱小的农作物而言,台风的摧毁力仍然不可小视。这天,第12号台风“潭美”在福建沿海登陆,来到闽北建州时,全村近半的农作物长豆被摧乱。白起亲眼见到,年轻人连夜骑着两轮车,开着拖拉机,去往田地里,整理摧乱的长豆,以确保明早的收成。母亲说,农民靠天吃饭。有时候,白起感觉不到自己生活在农村,没有田园的浪漫。这是一群生活在农村的城里人,他们想要拥有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却只能依靠农村的物质条件。倘若他们不去奢望那些浮夸的城市生活,不用想着那些名牌的生活用品,不用想着在拥挤的城市里买一套小区房,不用想着有一辆进城方便的四轮车,不用想着给孩子买高档的奶粉,不用想着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不用想着孩子长大后拜托农民的身份,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城里人,那么他们一定可以过得更好,至少一定过得比城里人要好,因为他们有高品质的空气,他们有无污染的水源,他们有最健康、最新鲜的食物,他们不用不辞辛苦去乡村进行徒步旅行,因为他们就生活在别人的旅游区。白起想起院子里的那颗
状态提示:第20节(6/8)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说起报考研究生,论坛上,有一战、二战,甚至三战之说,而白起却是经历了四年的内战。从二零零九年开始,白起开始为考研做心理准备,当时想选择的专业是理论物理学。二〇一一年,白起重新开始准备考研,选择的专业是文学类。后来,断断续续,想过各种可能的专业,哲学,物理,新闻,历史,文学。白起开始厌倦自己的三心两意,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终将一事无成。但大部分时间里,白起却是自信满满,仿佛下一个瞬间,自己就会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写作家,一个历史学家,或是一个文学家。但母亲却十分现实,她提醒白起说,自古那些大家前半生都很贫寒,那白起得等多久才能享你的福呢!于是,白起和母亲达成了一个折中的协议,先有一份工作,再努力成为大家。既然白起不想再回制造业,于是白起选择了当一名教师,毕竟白起还是有一点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可是要当一名教师,白起的知识储备都是理科的,所以白起只能选择当一名理科的教师。于是,白起选择了物理学,一边当物理学的教师,一边报考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生。这个想法貌似是和母亲交谈之后的共同协议,但其实,白起似乎早在重庆就已经深思熟虑了,要不然白起也不会把所有书籍丢在重庆,单单把物理学的考研资料带回家来。因此,那一个月的时间,白起都埋头在了普通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知识里面。
清晨,母亲起得很早,她要到田里收获长豆角。她从不会叫上白起一起,说实话,白起自己也不想去。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那不是白起家的长豆角。母亲一个人管不过来,白起家的田租佃给了别人。所以,母亲是去帮白起的舅舅收获长豆角,当然还有就是白起姑姑家的长豆角,母亲每次都会跟白起强调,是因为帮过舅舅后,又帮了下姑姑,所以晚回来了。很奇怪,每次白起都不置与否,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跟白起解释这一点。或许她是怕白起埋怨,又或者,她是想特意告诉白起,她在帮姑姑。其中的奥妙在于,舅舅耕种长豆角的那块地其实是白起家的,而姑姑耕种长豆角的那块地其实是白起叔叔家的,所以这两块地是相邻着、连成一片的。白起只有一个亲叔叔,一个堂弟比白起小九岁,另一个堂弟和堂妹是龙凤胎,比白起小了将近二十岁。叔叔和婶婶去了县城里打工,堂弟在县城里读高中,另两个弟妹也就跟着到了县城里上幼儿园。家里剩下祖父和祖母,年过七旬。回到家那天,白起放下行李箱就去敲响了叔叔家的门。叔叔家和白起家是从一栋老房子的两端伸延出来的,老房子拆了大半,如今在两栋新房中间,只隔了一间老房子的客厅。祖父开的门,祖母也在家,他们知道白起那天回来,脸上挂着笑容,但还是有一丝不自然的表情被白起抓住,或许那是一种陌生感,熟悉的陌生感吧。
白起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农村的生活,准确说,是没有一个词能恰当去形容农村的生活。天气晴朗的一天,伴随着朝日的霞光,宁静的村庄在炊烟袅袅之中清醒过来。年轻人上山下田,开始了一天的农活。老人们多半呆在家里,摇着枯黄的芭蕉扇。孩子们四处串门,呼朋唤友。到了旁晚时分,夕阳悬挂在山头,炊烟袅袅下的村庄渐渐陷入夜幕当中安睡。夏季的旁晚经常迎来一场雷阵雨。特别是台风天,虽然台风跨越崇山峻岭来到这里,已经十分虚弱,但对于那些弱小的农作物而言,台风的摧毁力仍然不可小视。这天,第12号台风“潭美”在福建沿海登陆,来到闽北建州时,全村近半的农作物长豆被摧乱。白起亲眼见到,年轻人连夜骑着两轮车,开着拖拉机,去往田地里,整理摧乱的长豆,以确保明早的收成。母亲说,农民靠天吃饭。有时候,白起感觉不到自己生活在农村,没有田园的浪漫。这是一群生活在农村的城里人,他们想要拥有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却只能依靠农村的物质条件。倘若他们不去奢望那些浮夸的城市生活,不用想着那些名牌的生活用品,不用想着在拥挤的城市里买一套小区房,不用想着有一辆进城方便的四轮车,不用想着给孩子买高档的奶粉,不用想着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不用想着孩子长大后拜托农民的身份,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城里人,那么他们一定可以过得更好,至少一定过得比城里人要好,因为他们有高品质的空气,他们有无污染的水源,他们有最健康、最新鲜的食物,他们不用不辞辛苦去乡村进行徒步旅行,因为他们就生活在别人的旅游区。白起想起院子里的那颗
状态提示:第20节(6/8)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