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装在套子里的革命家(1/3)


第三章,装在套子里的革命家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世人都认为曹操是奸雄,如果你认真去读《三国志》,会认为将曹操称之为奸雄不适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我看来,奸雄曹操,是装在套子里的革命家。

一,曹操是革命家。

为什么说曹操是革命家?曹操率领他的部下尽毕生之力荡平了一个腐朽的社会,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时局,推翻了一个动荡、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使中国的北方有了一个较为安稳的社会环境,为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曹操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革命家。

为什么说曹操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革命家?曹操在推翻东汉没落王朝的同时本可以同时建立一个新兴的封建王朝,但曹操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勇气与胸怀,也没有那样宏伟的理想。曹操满足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喜悦之中,禁锢在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中,在封建文化的影响下,为光宗耀祖、青史留名,曹操甘当一个维护旧的封建王朝的周公。

三,曹操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曹操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曹操受封建文化影响太深,以致自觉地把自己装在了套子里而且浑然不知,以致不能自拔,或许不只是不能自拔,而是甘心情愿。

封建文化有两大特征:

一是封建文化的功名思想。封建文化的功名思想是曹操前半生的精神支柱,并使之产生文化自觉。

封建文化功名思想的核心是《左传》所宣扬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光宗耀祖的人生观。

二是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曹操后半生影响极深,以致禁锢了曹操的革命性,使之产生文化自律。

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天命论思想。这是孔子对齐景公的告诫。齐景公求教于孔子,问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于是说了这番话。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使人臣服于天命,使人遵守封建社会的宗法秩序,使社会形成固有的一成不变的社会秩序。

这两种思想文化对维护封建社会的世袭统治有如唐僧戴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使封建社会的广大臣民在这两种思想文化的奴役下,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某种程度上封建臣民不但不认为是戴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反而被当成了行为准则与自觉追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多有这种追求。如郭嘉,他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就是受功名思想的支配。郭嘉认为投奔曹操,辅佐曹操,曹操是一个能建立功业的明主,在辅佐曹操建功立业的过程中,自己也可青史留名。而袁绍缺乏远见,不可能有远大的前程,自己也不可能有青史留名的机会。如陈宫,他怂恿张邈叛离曹操,投奔吕布,其理由也是利用功名思想做文章。他说,“今雄杰并起”,“此亦纵横一时也”(见《三国志.张邈》传)。功名思想,光宗耀祖,在士大夫中是人生孜孜以求。用辛弃疾的诗句说,是“了却君王多少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种思想,把个人的功名绑架在君王的战车上,使之认为,要实现个人的功名必须自觉地为君王建功立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功名。这种功名思想,在曹操的头脑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清楚地读出来,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曹操已把自己装进了封建文化这一套子里。

四,《让县自明本志令》说了些什么?

《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了些什么?

(一),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自己的志向。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成功做人,青史留名,甘当周公。

1,成功做人。

这是曹操人生的第一个追求。

文章开篇便说,“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曹操明白自己推举孝廉时很年轻,又不是那种“岩穴之士”,肯定不被人看好。当时的社会,士大夫们以隐居岩穴为时尚,以此博取社会名流的虚名。而曹操不是这类人,要赢得社会的知名,曹操想做好一郡守,以建立自己的荣誉,获得世人的承认与称赞。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济南郡守任上,确实做了有益于老百姓的实事,扭转了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治安,这是曹操人生志向的第一步。但在整治社会的过程中,又得罪了当地权贵,威胁到家人的安全。由此曹操又不得不离开济南郡守岗位。于是曹操辞官回家,希望过一种远离尘世,夏秋读书,冬春狩猎的世外生活。由此超世脱俗的告别了人生志向的第一步。

2,曹操人生志向的第二个目标是青史留名。

当曹操想隐居家乡,过一种世外桃源的清静生活的时候,但是,大汉天下不太平,先是光和末年的黄巾起义军搅动了大汉天下。为征讨起义军,东汉王朝拜曹操为骑都尉。由于征讨起义军有功,便升迁为济南相。后辞官还乡,希望安心读书。后又遇上金城(现在的兰州)边章、韩遂刺杀郡守,闹得天下鸡犬不宁,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为典军校尉,曹操便想在天下大乱时“为天下讨贼立功,希望封侯作征西将军”。为什么曹操

状态提示:第三章,装在套子里的革命家(1/3)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