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出师表》被历史误读(2/5)

曰“能”的人。在后面,我们会提到这个问题。

我们只知道《出师表》表达了孔明的忠诚,不知道其暗藏了孔明的阴险。

如果奸诈,是靠耍手段欺骗他人,那么阴险,则是耍手段,制造假象来谋害他人。阴是耍手段,险是制造恐怖。我们在前面说孔明借先帝之口,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控制了宫中,推荐向宠控制了营中,那仅仅是欺诈而已。借先帝之口欺诈刘禅,欺诈朝廷而已。借先帝之口欺诈刘禅,欺诈朝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已。如果我们对以上诸位加以考证,就会发现孔明的目的并不如此简单,而其真实目的是培植自己的亲信,组建游离于朝廷之外的属于自己的第四股力量。所谓第四股力量是相对刘备蜀汉政权内部的三股力量而言。我们知道,刘备的蜀汉政权内部存在三股力量。一是谯周这种传统的土著人,二是后来刘璋培植的一股力量,如吴懿等,三是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人,如孔明、魏延等。这三股力量相对于孔明来说,都不好使。土著人有传统的礼仪,刘璋那股力量有失势的感觉,刘备的人忠于刘备。因此,孔明要更好地行使权力,就必须要组建自己的团队。这就是孔明的阴,阴是指孔明在暗地里培植亲信,组建属于自己的第四股势力。

孔明推荐郭攸之等人的理由是先帝曰“能”。郭攸之等人倒底是不是先帝曰“能”的人呢?或许说还有其他的什么目的呢?

先看郭攸之这人。郭攸之这人在《三国志》中没有立传,裴松之注中也找不到相关记载。由此可以断定这是个不知名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找不到证据说“先帝曰‘能’”,那么孔明又为什么要称之为“先帝曰‘能’”?而且还要放到费祎、董允等人之前呢?《三国志.董允传》附带说了一个理由:“备员而已”。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放在那里凑数的。向刘禅推荐官员是一件严肃的大事,孔明为什么要找一个不称职的人放在那里凑数呢?这里显然是别有用心,实质是掩盖孔明推荐费祎、董允的用心,因为费祎、董允与孔明关系特别。

先说费祎。《三国志.费祎传》记载:诸葛亮南征回来,百官出城几十里迎接,年资地位都在费祎之上,而诸葛亮只让费祎与其同车,因此众人没有对费祎不另眼相看的。由于孔明的特异栽培,费祎从此青云直上,但却找不到“先帝曰‘能’”的记载。

再说董允。董允是董和的儿子,董和与孔明是什么关系呢?据《三国志.董和传》记载:刘备占领益州后,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孔明一起处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两人相处很愉快,友谊深厚,应是孔明的亲信。董允属亲信的儿子,孔明用董允,据《三国志.董允传》记载,“郭攸之当侍中只是充数而已,敬献忠言,采纳正确的意见的责任全部由董允一人来承担。”对于董允,《三国志》中找不到“先帝曰能”的记载。

最后说向宠。向宠是向朗的侄子。向朗是什么人呢?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向朗与孔明、马良、马谡等人关系不错,长期在孔明身边替孔明办事,后来随孔明到了汉中。马谡兵败逃亡,此人知情不报,被孔明免职。向宠比以上三人稍有点证据,就是随刘备东征东吴时,他带的军队保存完好,但也找不到先帝曰能的证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说孔明推荐的这四人是别有用心,实在不为过。其理由一是找不到先帝曰能的证据,二是如果是光明正大的推荐,为什么还要将一个承担不了职责的人放在那里充数呢?三是最让人怀疑的是得到重用的人费祎是孔明的心腹。董允、向宠与孔明的关系从父辈就开始了,不是心腹也是心腹的儿子,侄子。

当然,有人会说,以此来断定孔明在培植亲信理由不太充分,我们再列举一些例子,你就不得不相信了。孔明除了重用费祎、董允、向宠以外,还有蒋琬、马谡、姜维等人。孔明用人的理由,开口和闭口都是先帝曰能,那么这三人呢?

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刘备曾经借游览之名突然到达广都,见到蒋琬不处理县中事务,当时喝酒喝得烂醉。刘备大怒,要把它治罪处死。是孔明为之求情,才只是撤职了事。后来成了孔明的心腹,便青云直上。孔明去世后,又秘密向刘禅推荐为丞相继承人。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蒋琬不但不是先帝曰能的人,反而是先帝视为不称职要治死罪的人。二是蒋琬真的是辅佐朝廷的人才,何以要秘密推荐呢?这里秘密推荐的最大猫腻,说明蒋琬不便公开推荐。不便公开推荐,只有一条理由:众人不服。

如果单从蒋琬这个人身上还看不出孔明是在借刘备之口推荐自己的心腹,培植亲信,组建属于自己的第四股力量的话,那么马谡的例子是彻底撕开了孔明的伪装,暴露了孔明的真实用心!

马谡是一个刘备曰不能,而孔明偏不信,被孔明证明确实是先帝曰不能的例子。这个例子,在前面提到过,就不在赘述了。

最后说姜维。姜维得到孔明的重用,令人匪夷所思。一个从曹魏集团投降过来的,年龄才二十七岁,论资历,声望,在蜀汉政权几乎为零的年轻人。论才干,谁也没见过,唯一的优点是这人与蜀汉政权无任何瓜葛,也许孔明看重的就是这一点。就是这一点,正是培养心腹的最大优越条件。所以孔明大胆提拔

状态提示:第一节 《出师表》被历史误读(2/5)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